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湿地保护举措需要落地生根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7日20:28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中,湖北黄梅龙感湖湿地榜上有名。这片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淡水湖泊湿地,既是珍稀物种的栖息秘境,也是候鸟越冬的温馨乐园。龙感湖湿地的入选凸显了湿地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关键价值。湖北正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生态修复、推动产业融合等多元举措守护湿地生态,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筑牢屏障。

加强宣传教育是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的基础。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多元传播渠道在普及湿地功能和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无论是组织湿地保护科普活动,还是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湿地知识,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公众的保护意识。当阳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便是其中的典型,这里常年开展各类宣传活动,每逢世界湿地日等特殊节点,志愿者都会走进周边村落,向村民讲解湿地保护的重要性。持续的宣传教育能够不断增强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也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推进生态修复是提升湿地生态质量的关键。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部分湿地曾面临退化等问题,科学有效的修复措施成为了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核心方式。通过科学规划,实施退耕还湿、水系连通、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工程,为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支持。宜昌卷桥河湿地的变化就很有代表性,当地采用植物净化、生物清淤及自然护坡等修复手段,成功恢复了河滩自然湿地,重构了岸线生态系统,吸引了50多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活。生态修复让湿地重新焕发生机,为各类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也让湿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

推动产业融合是实现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湿地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推动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能够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好互动。湖北汈汊湖国家湿地公园依托自身优质的湿地资源,打造出“湿地观光、科普研学、农事体验、乡村度假”的特色产业链,不仅吸引力众多游客,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及土特产销售行业的发展。产业融合让湿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助力,也为湿地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作为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省份,湖北在湿地保护与发展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生态修复、推动产业融合,正为湖北湿地守护注入持久力量,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良性共生。让这些湿地保护举措扎实落地、持续推进,荆楚大地便会不断焕发生态活力,为美丽中国建设增添更多绿色光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戴玉(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团队、庙前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詹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