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镜子”若蒙上灰尘,便无法映照真相;一颗“初心”若沾染尘垢,便会迷失方向。对于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而言,能否时常自我检视、主动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是其保持廉洁本色、筑牢拒腐防变防线的关键所在。
“思想尘”的侵蚀,始于“不以为然”的松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腐败变质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从思想上的“小问题”开始的。可能是一次“下不为例”的饭局,可能是一份“情面难却”的薄礼,也可能是一种“无伤大雅”的“小爱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灰尘”,恰恰是腐蚀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的“第一颗糖衣炮弹”。当“不以为然”取代了“敬畏之心”,当“习以为常”麻痹了“纪法意识”,“思想尘”便会越积越厚,最终导致“思想防线”的全面失守。从近年来查处的众多案例看,几乎所有“落马”干部,其堕落轨迹都是从思想滑坡、小节失守开始的。这深刻警示我们,拒腐防变的堤坝,必须从思想源头筑起。
“掸思想尘”的自觉,源于“党性淬炼”的坚韧。“掸尘”既是“净化”的过程,更是“淬火”的锤炼。这需要党员干部将自我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要靠“理论清醒”。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补足精神之“钙”,在深学细悟中校准思想航向,从根本上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让思想的“镜子”越擦越亮。二要靠“纪法约束”。纪检监察机关要高悬“利剑”,用好“四种形态”,特别是要在“第一种形态”上下足功夫,抓早抓小、防微杜渐。通过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常态化的谈心谈话、及时的提醒函询,让党员干部在“红脸出汗”中时刻警醒,主动清理思想上的“污垢”。当纪法的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觉遵循,“掸尘”便成为一种行动自觉。
“净思想尘”的成效,终于“为民服务”的实践。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掸思想尘”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独善其身、当“清流”,而是为了更好地担当作为、为民造福。思想上干净了,才能在面对诱惑时保持定力;作风上清爽了,才能在服务群众时轻装上阵。当一名干部能够把心思全部用在“想干事”上,把本领全部用在“能干事”上,把作风全部体现在“干成事”上,那么各种“思想灰尘”便无处藏身。纪检监察工作同样如此,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以“打伞破网”的实际成效守护公平正义,以“正风肃纪”的力度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思想尘”不扫不动,党性修养不练不强。新征程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把“常掸思想尘”作为必修课,在不断的自我检视、自我净化、自我革新中,擦亮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本色,坚决守住廉洁自律的“生命线”,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宇旺(武汉经开区)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