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丨风起荆楚,潮涌中国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21:50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大江流日夜,风骨贯古今。长江浩荡,不止为地理之枢,更为文明之轴。当“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的叩问在荆楚大地回响,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已然开启——从云梦秦简的墨痕到江豚逐浪的欢歌,从炎帝神农的传说至脑机接口的破壁,湖北正以多元叙事编织长江文明的当代经纬,以雄浑笔触应答中华文明的时代之问。

文明薪火,在此传承。“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诗经》的吟唱穿越千年时空,依然在耳畔回响。从云梦睡虎地秦简上“喜”的迁徙故事,到荆州楚简中连缀成篇的文明密码;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先民壮歌,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千年传承,长江文明如同一位睿智的先知,向我们娓娓讲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家住长江边,我们当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自觉,做好传承者、发扬者,以自信高昂的主人翁精神,让沉睡的文物在博物馆中“活”起来,让古老的技艺在创新中“火”起来。让我们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般执着,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正中出奇,让长江文明的火炬在我们手中燃烧得更加璀璨。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的豪情壮志,正化作今日荆楚大地上的创新实践。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号角已经吹响。这里汇聚了82位院士、41.5万名研发人员和112万名技能人才,长江儿女已经撸起袖子,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助力祖国母亲在国际舞台上“掰手腕”。当四十五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如北斗列张,指引创新方向;当三万高新技术企业如春笋破土,展现蓬勃生机,家住长江边的我们,自当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勇立时代潮头。我们效法古代神农氏尝百草的探索精神,在实验室里“格物致知”,在车间中“精益求精”;我们继承鲁班巧夺天工的匠心情怀,在智能制造中追求卓越,在科技攻关中突破极限。每一个技术突破,都是我们对这个时代最有力的回应;每一次工艺革新,都是我们向民族复兴递交的诚挚答卷。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笔下的人间胜景,正在新时代的长江两岸徐徐展开。从石首麋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祥和景象,到江豚“跃浪逐云戏清波”的欢快身影;从神农架金丝猴在林间嬉戏的灵动画面,到十年禁渔后“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复苏,长江正以她重焕的生机向我们展示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哲理。最美的画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动人的歌声是发展与保护同频共振。家住长江边,我们当以“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践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千年古训,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开花结果。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诗句,恰是今日长江文明开放包容的生动写照。当埃及青年在长江与尼罗河文明间架起对话之桥,当塞内加尔学者在武汉“里份”中解读城市密码,当俄罗斯姑娘身着汉服感知流动的文化血脉,家住长江边的我们,更应以“和而不同”的博大胸襟,秉持“美美与共”的和谐理念,在“一带一路”上播撒友谊的种子,在世界舞台上讲述真实立体的中国故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让我们以长江般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执着,以“黄河落天走东海”的磅礴气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面对时代的召唤,家住长江边的我们当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坚持,不辞其小、不惧其远,从眼前事、脚下路启程,谋长远事,积当下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各自岗位上默默耕耘;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创新发展中勇立潮头。艺术家用画笔描绘江豚倩影,是参与;志愿者守护母亲河清澈,是参与;创业者在新兴领域开拓奋进,是参与;普通人在岗位上精益求精,同样是参与。千万个“我”的微光,必将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璀璨星河。当每一个“家住长江边”的我们都成为新时代的书写者,当每一份力量都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我们必将在这幅绵延五千年的文明长卷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长江的号角已经吹响,复兴的征程就在脚下。当千年文脉与时代浪潮在此激荡,千年波涛遇见现代追问,“何以中国”的命题在荆楚大地激荡起深远的回响。长江的答案,在简牍墨痕间,在江豚跃浪时,在异乡人的笑靥里,更在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奋斗中。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伦(武汉经开区信访局)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