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黄瓦映秋阳,百年故宫谱新章。今年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保护好故宫、发挥好故宫作用,既是守护文化根脉,更是在为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故宫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文博事业从筚路蓝缕到蓬勃发展的缩影。如今,10万余件数字文物上线“云游故宫”,“马文化数字艺术展”里的灵动白马吸引无数观众,故宫日历成为百姓案头的文化符号。这种转变,源于对“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理念的坚守,更得益于数字化技术为文化传播打开的无限空间。当195万余件馆藏文物中106万件完成高精度数字采集,当“高冷”文博融入日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物的“活”起来,更是文化自信在百姓心中的“热”起来。
文脉传承,既要守好“老祖宗的家底”,更要激活“创新的基因”。从殷墟博物馆探寻文明根脉,到三星堆博物馆实证多元一体,再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阐释千年智慧,新时代的文化保护,早已超越“封存式守护”,走向“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故宫既以匠心修复文物,让青铜莲鹤方壶的纹饰重现光华;又以创新赋能传承,用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这种“守正”与“创新”的辩证,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绽放出别样光彩。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擘画蓝图。如今,“考古热”“非遗热”蔚然成风,“国风”“国潮”走进生活,“文旅融合”惠及民生,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典籍,而是融入衣食住行的生活美学。当故宫的红墙成为年轻人打卡的文化地标,当传统纹样出现在寻常百姓的服饰上。我们深刻体会到,文脉传承不是少数人的使命,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文化自信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浸润在生活中的精神力量。
百年故宫风华正茂,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站在新起点,故宫的故事仍在继续,它是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让世界读懂中国;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让后人铭记根脉。在守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这座凝结民族智慧的文化殿堂,必将为铸就民族复兴之魂,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而每一个与故宫同行、与文化同行的普通人,都是这条传承之路上最美的风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疾风 顾环宇 (“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