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了解实际,就要掌握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听真话、察真情,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群众语言正是“心到”基层的重要载体,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核心本领。群众语言不是简单的“土话”“白话”,而是融入群众生活,拉近同群众的距离,在同音同调中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唯有牢牢把握“学、用、守”三个关键环节,才能懂群众心声、解群众难题、聚群众民心,筑牢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架起党与群众的连心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语言的本质是群众思维与生活逻辑的体现。党员干部要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院落,在话农事、聊生计、拉家常中,摸清群众的话语习惯、掌握当地的风土人情、读懂群众的急难愁盼。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要带着真心听群众“吐槽”,带着耐心记群众“热词”,把“柴米油盐”的关切、“家长里短”的诉求,转化为理解群众的“钥匙”。比如,驻村干部不仅要学会方言俚语,更要明白“田垄里的收成”“炕头上的冷暖”背后的期盼,让语言学习成为贴近群众、融入群众的过程,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
讲群众语言不是“接地气”的简单表达,核心是把“书面语”转化为“民生话”、把“大政策”拆解为“小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这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翻译”能力,将抽象的理论、专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实在内容。面对乡村振兴政策,不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而是讲“如何把自家的果园变成采摘园,不仅卖农产品,还卖体验服务”;宣传基层治理,不说“健全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而是讲“邻里互帮互助、小事不出社区”。要结合实际场景创新表达,用群众熟悉的比喻、鲜活的案例、直白的逻辑,以“小切口”讲透“大主题”,以“家常话”解读“大道理”,让政策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听得懂”又“用得上”,真正让群众从语言中感受到政策红利、看到发展希望。
群众语言的生命力在于“真”,脱离真诚的表达再“接地气”也只是“花架子”。“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党员干部讲群众语言,关键要做到言行一致、心口如一。面对群众疑问,不回避矛盾、不遮掩问题,用“实在话”回应关切;承诺群众的事,不打白条、不搞变通,用“实际行动”兑现诺言。这要求党员干部面对民生短板,与其说“逐步完善保障”,不如坦诚“目前正在推进哪几项工作、预计多久能见效”;解决群众诉求,与其说“会高度重视”,不如明确“具体由谁负责、何时反馈结果”。唯有以真心换真心、以真话赢信任,让群众语言成为“真心话”“放心话”的载体,才能筑牢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群众语言就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根本”与“泉源”。它既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更是检验作风的“试金石”。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要以群众语言为桥,在学中懂群众、在用中惠群众、在守中聚群众,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民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范哲(武汉市青山区“青评调”团队、红钢城街道)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