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长江文化艺术季在10月30日于宜昌圆满落幕。这场持续月余的文化盛宴,不仅带来了武汉酒店订单量8%的增长、门票订单量近35%的提升,更揭示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
强化系统思维,下好全域联动“一盘棋”。文旅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打破区域、部门、行业界限,形成协同推进的“一盘棋”格局。长江文化艺术季的成功,首先得益于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活动期间,文旅、交通、公安、商务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了职责明确、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这启示我们,破译文旅“流量密码”的首要前提是建立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明确职责界面,实现从策划到执行的无缝衔接。同时,要注重纵向联动与横向协作相结合,把市、区、街道(乡镇)三级资源贯通起来,把文化、旅游、商业等多元要素统筹起来,真正形成“围绕同一目标转、聚焦同一事情干”的工作合力。
深化文化赋能,打造特色鲜明“标识度”。在信息过载的今天,缺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很难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长江文化艺术季之所以引人注目,正是因为它深耕长江文化、楚文化底蕴,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开幕式上,依托自然江景搭建的临江水舞台,将楚腔楚韵与现代表演艺术相融合;《楚辞·九章》的情景舞蹈让观众“穿越”到屈原时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设计不是简单的文化堆砌,而是通过创新演绎,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产生共鸣。实践表明,文旅发展必须摒弃“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竞争,转而挖掘地方文化独特性。考核评价也应当看重“文化深度”,不是看投入了多少资源,而是看打造了多少具有文化辨识度的产品。
创新体验场景,构建主客共享“新空间”。当代旅游已从观光时代进入体验时代,游客不再满足于被动观看,而是渴望参与和互动。长江文化艺术季期间,“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通过线上线下互动,让观众成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蒜鸟”毛绒玩具等文创产品,则让文化变得可亲可感。这种体验化转型需要以用户为中心,不断创新文旅场景。宜昌的“宠客计划”就是典型案例。全市448个停车场免费开放,5000名志愿者提供服务,凭演出门票可享受景区免票。这些举措看似与文化活动本身无关,实则大大提升了游客的整体体验。这提醒我们,文旅发展应当强化问题导向思维,紧盯游客体验的“痛点”和“堵点”,通过细节改善和服务提升,让流量不仅“来得快”,而且“留得下、玩得好”。
健全长效机制,推动短期流量转为长期“留量”。节会活动可以创造短期热度,但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形成长效机制。长江文化艺术季通过固定“知音湖北·超级文旅日”等设计,将节会的高光时刻延伸为日常的温暖体验,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文旅发展要避免“节庆轰轰烈烈,平日冷冷清清”的窘境,就需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这包括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文旅产品持续更新;完善人才培育机制,为文旅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加入,从而形成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
长江文化艺术季的落幕,恰是思考如何让城市文旅从“网红”走向“长红”的新起点。它启示我们,城市的文旅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用系统思维进行全域统筹,以文化内核塑造独特标识,借科技与创意提升游客体验,并最终通过可持续的运营机制,让流量真正沉淀为城市发展的增量。当文化魅力转化为市民与游客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时,城市便真正掌握了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魏雯杰(武汉市汉阳区“阳观道”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