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大气磅礴建功业,砥砺奋进谋未来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22:06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日,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市长盛阅春提出的提振“四气”精神为全市领导干部指明了干事创业的方向。其中,“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气,尤为深厚而关键,它既是武汉市“干部素质提升年”中对领导干部精气神的具体要求,更是“豪气”干事业的胸怀根基、“勇气”破冰前行的定力之源、“志气”勇攀高峰的境界升华。

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崇高使命,一种超越个人荣辱、着眼世情民瘼的宏大格局始终一脉相承。这种精神基因,在荆楚大地积淀尤深、彰显尤著。屈原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展现出不计一时得失、为理想九死不悔的坚定;春秋孙叔敖以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实绩惠泽后世,以其“三仕三去”而不喜不忧的豁达,树立起“功成不必在我”的早期典范;晚清张之洞督鄂十八载,开创诸多开创性、奠基性事业,创办汉阳铁厂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之先河、设立织布局奠华中近代纺织业之根基、兴办两湖书院等新式学堂育近代化建设之人才,这些举措虽多未在其任内显功,却为湖北乃至中国近代化埋下关键种子,深刻诠释了“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深远谋略。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在今日,更具象化为领导干部“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的政治自觉,为所有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工程,注入深沉持久的精神力量。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大气”的战略定力。一座城市的崛起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的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韧。面对发展中的波动与挑战,唯有秉持“大气”,才能摒除“任期政绩”的焦虑,以钉钉子精神,锚定长远目标,一锤一锤持续用力,确保城市航船行稳致远。在支点建设中勇担龙头、走在前列,尤需“大气”的格局视野。这意味着武汉的干部必须具备全球眼光与前沿思维,自觉将城市发展置于长江经济带与中部崛起战略的宏大棋盘之中,主动融入并锚固于国家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的关键环节。要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自身方位,在贡献国家战略的过程中实现城市能级的跨越提升,以此彰显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格局与担当。巩固“九省通衢”枢纽地位,需要“大气”的包容胸襟。 真正的枢纽,不仅是物资流通的通道,更是思想、资本、人才交汇的平台。这要求武汉干部必须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中展现更大担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纳四方资源以兴城,让“九省通衢”升级为“九州通衢”,构筑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开放新高地。

此外,将“大气”从理念转化为实践,同样是“干部素质提升年”的关键检验,它要求领导干部在知行合一中完成三重境界的升华。其一,是政绩观从追逐“显绩”到深耕“潜绩”的认知跃迁。 “大气”体现在对“潜绩”的价值认同与执着追求上,这就要求干部们甘于投身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等周期长、见效慢但关乎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领域,就是要锚定这些“硬钉子”,即使无法在任内听到回响,也要为城市的未来厚植根基、积蓄后劲。其二,是决策观从计较“短期效益”到谋划“长远布局”的思维跨越。 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深层改革等重大决策中,“大气”要求干部们必须具备数智思维、改革思维,勇于打破路径依赖,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敢于牺牲部分短期利益,以战略牺牲换取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空间。其三,是执行观从“单兵突进”到“系统集成”的方法升级。“大气”不是粗放蛮干,而是精细化的协同艺术。它呼应着“小切口、大纵深”“系统集成”等工作方法,要求干部在推动工作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实现“1+1>2”的整体效应,避免因碎片化执行造成“内耗”。这三重境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塑造着“大气”型干部的精神内核与实践能力,引领武汉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历史的接力棒,已然紧握在手。“功成不必在我”的大气,与“小干部干大事业”的豪气、“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勇气、“在表扬声中干工作”的志气,共同熔铸成湖北“干部素质提升年”里武汉干部应有的精神气质。前路壮阔,使命在肩。让我们以“大气磅礴启新程”的昂扬姿态,既葆有“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更激扬“舍我其谁”的奋进担当,在国家战略的宏伟画卷中,奋力谱写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共同交出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异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商务局)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