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要,首在用人。我们党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再度释放鲜明信号。干部能上能下,不仅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整体效能的重要举措,更是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制度保障,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剑指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2022年,相关文件修订出台,聚焦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强调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规定》指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然而现实中,“上荣下辱”的观念仍未根除,“能上不能下”的隐形壁垒仍然顽固。有的干部把岗位当“铁交椅”,上班磨洋工、遇事踢皮球,既贻误事业发展,更挫伤实干者积极性;而“下的干部”往往顾虑待遇落差、社会评价,背负思想包袱,难以轻装上阵。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需要让“庸者下”有章可循、“退者进”有路可走,真正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关键要紧扣《规定》要求,针对实践中“庸者下”标准把握不够精准、程序执行不够规范等问题,进一步细化实化情形界定与操作流程,切实让“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首要是健全以事察人、以绩论能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综合运用年度考核、日常评议、一线考察、巡视巡察等方式,建立干部实绩档案,动态跟踪履职情况,对不在状态、不敢担当、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及时预警、果断调整。一方面,要打破“非错不下”的惯性思维,给“庸者”画像,例如,日常工作长期懈怠、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推诿塞责、干部群众评价持续偏低等。另一方面,要细化操作流程,从核实认定、提出建议、组织决定到谈话反馈,做到全程留痕、公开透明,确保程序严谨、结果服众。例如,制定可量化、可操作的民主测评指标体系,明确“德能勤绩廉”各维度权重与评分标准;采取实地走访、个别谈话、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干部情况。
“下”也并非终点,而是转岗再出发的起点。现实中,部分干部害怕“一下就废”、顾虑“待遇落差”,面对组织调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对此,组织部门应主动开展谈心谈话,既实事求是点明不足,也客观评价过往贡献,帮助干部放下思想包袱。要着力打通“转岗适配”通道,根据干部专业特长安排适当岗位,做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例如,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可转任信访调解或基层治理岗位,熟悉农业产业的可充实到乡村振兴一线。同时,要为“下”的干部保留成长空间,不搞“一棍子打死”,建立定期跟踪评估机制,对表现突出者及时择优使用,对暂时不适应的加强培训引导,激励他们重整行装再出发。
用人导向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风向标,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引领性作用。对广大干部而言,最有效的激励莫过于树立“实干者上、躺平者下”的鲜明导向。唯有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真正体现干与不干大不一样、干多干少大不一样、干好干坏大不一样,才能让干部队伍始终保持“赶考”状态,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跑出干事创业的“加速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宇鹏(武汉市东西湖区“临空青语”团队、区委办公室)
责编:郭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