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再次彰显了党中央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坚定决心。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必须破除束缚基层干部手脚的“枷锁”,把基层干部解脱出来,把精力和时间用在抓落实上,树立起崇尚实干、讲求实绩的清新之风。
向多头考核开刀,为基层凝聚干事合力。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常需要面对来自不同上级部门的多重考核,这些考核往往标准不一、时间交叉、内容重叠,让基层疲于奔命、不堪重负,这就需要统筹规范,简化整合考核事项,集中时段、统一考核,避免轮番轰炸、层层加码,切实为基层“松绑”,让干部能够聚焦主责主业,集中力量办好群众关心、推动发展的大事要事。
向指标繁冗说不,使考核瞄准实战靶心。考核指标设置要结合实际,在尊重客观条件基础上突出重点,确保指标科学、精准、可操作。指标设置不搞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式指标,坚决摒弃“一刀切”的思维,充分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客观差异。因地制宜,指标设置要体现发展基础的差异性,指引各地走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因岗制宜,指标设置要突出职责针对性,不能上下一般粗,坚决防止将本应由上级承担的战略性、宏观性任务简单分解给基层,防止层层加码,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让指标既富有挑战性又具备可行性,让考核真正考出水平、考出实绩、考出动力,形成干得好才能考得好的良性循环。
向过度留痕亮剑,让工作回归实效本质。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考核过度依赖痕迹管理,将工作汇报、资料台账、照片视频等作为评价工作的主要甚至唯一标准。这导致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整理材料、制作报表、应付检查上,陷入了为了留痕而留痕的形式主义怪圈。考核的本意是检验工作成效,推动工作落实,而非比拼材料的厚度和包装的精美,推动考核从“看材料”向“看实效”转变,更多地关注政策项目是否落地、问题是否解决、群众是否满意,引导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刀刃、落在实处。
考核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必须破除束缚基层手脚的“无形枷锁”,精简考核指标,优化考核方式,切实为基层减负,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真正挂钩,形成“干得好才能考得好,考得好才能用得好”的良性循环,让考核真正成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利器,持续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和昂扬斗志,书写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时代答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秦超杰(汉阳区委组织部)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