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从38.83元遗产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3日22:00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10月30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好人,88岁的罗官章,在他先后扎根、帮扶长达49年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牛庄乡与世长辞。当亲人们清点他的遗产时,存折上仅有的38.83元震撼人心。这位将退休金几乎全部投入农业试验、帮扶老乡的老党员,用一生诠释了“县委书记的四有”要求的深刻内涵——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这份看似微薄的物质遗产,实则重如千钧。它丈量出一个共产党人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海拔,映照出“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本色。

以“无我”之境铸“有我”之功,诠释共产党员价值坐标。存折上38.83元的“最薄”遗产,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崇高荣誉、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富民天麻所形成的“最厚”遗产,构成了罗官章同志一生的精神张力。这巨大的反差,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坐标。在物质上,他选择了主动的“清贫”,每一分退休金都流向试验田和困难老乡;但在精神与事业上,他却收获了极致的“富足”,赢得了百姓心中最沉的秤、最真的情。人生的价值从不以占有多少来标价,而以奉献多少来衡量。罗官章用他“一无所有”的物质结局,完成了对“人民至上”这一信念最“应有尽有”的诠释。今天,我们缅怀罗官章,不仅仅是致敬一位逝去的楷模,更是要进行一场触及灵魂的初心拷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该如何书写自己的“遗产清单”?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以罗官章为灯为镜,照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

以“有限”人生投入“无限”事业,彰显“四有”精神生动实践。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罗官章选择将生命的热忱倾注在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天麻田里,这份初心和情怀,令人感动。“四有”要求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需要以生命书写的实践答卷。心中有党,是罗官章退休后依然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坚定信仰;心中有民,是他将每个药瓶、每粒种子都与群众冷暖紧密相连的赤子情怀;心中有责,是他把带领乡亲致富视为终身使命的担当精神;心中有戒,是他甘守清贫、不谋私利的清廉操守。他将个人有限的生命、有限的财富,全部投入到为人民谋幸福这项无限伟大、无限光荣的事业中,从而超越了生命的局限,成就了不朽的功业。

以“前人”榜样传承“后人”力量,接续奋斗书写时代华章。从兰考到罗官章奋斗的乡村,从焦裕禄的泡桐到罗官章的天麻,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始终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历史的场景在变,但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一脉相承。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新时代共产党人肩负着更为艰巨的使命。无论是科技创新前沿的攻关突破,还是乡村振兴一线的扎根奉献;无论是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实践,还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默默坚守,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在书写着生命的意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接续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响彻山乡,当共同富裕的蓝图徐徐展开,我们更需要千千万万个罗官章,唯有将“小我”融入国家与民族的“大我”,将个人追求契合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接过精神的火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坚实足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熊苹(武汉市江夏区)

责编:詹蔷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