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长江日报专题报道武汉市江汉区在“十四五”期间的实践答卷,这片仅28.29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全省最高的经济密度和长期领跑中心城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诠释了“以质量换空间、以创新谋未来”的智慧,为众多同样面临空间瓶颈的城区,探索出一条从“被动约束”到“主动创新”的发展之路。
江汉的实践,体现在善做“减法”与“除法”,以结构优化置换发展空间。面对“土地饱和、传统产业承压”的双重挑战,江汉区摆脱对传统路径的依赖,不在存量空间里“内卷”,将资源导向更具韧性和潜力的新赛道。以“235”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蓝图,江汉区推动总部经济与数字经济双轮引领,巩固现代金融、商贸物流、商务服务三大主导产业,并培育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五个特色产业集群。2025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超800亿元,同比增长6.2%;数字经济企业能集聚至近5000家,规上软件信息企业营收在五年间实现从21亿元到57亿元的跨越;非地产投资增速达到15%,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升至64.6%……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城区在有限棋盘上的勉强腾挪,更是一场在发展理念上的深刻变革。
这一变革的延伸,是江汉善于做“乘法”与“加法”,以场景创新激活城区活力。江汉路步行街的华丽转身,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它没有停留在商铺林立的传统商业逻辑,而是通过引入潮流盒子X118、焕新民众乐园,借助首店经济、元宇宙等“新”业态,将百年老街打造为文商旅融合的超级现场。8321.6万人次的年客流量和118亿元的销售额证明,消费者为之买单的,已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融合了老汉口风情与现代时尚感的文化体验。从红T时尚创意街区的产业蝶变,到低空无人机航线的物流创新,江汉区将每一次场景创新都视为一次价值的乘数效应,让消费“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最终让城区的整体价值在融合发展中实现倍速增长。
贯穿始终的,是江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尺度”,用精细治理彰显发展温度。 163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8.1万户家庭,后襄河公园焕新升级,“武汉文化客厅”雏形初现。针对“一老一小”需求,全区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吉年颐养中心以500张床位打造医康养融合样板;远洋鲸奇口袋公园入选国家儿童友好空间案例,成为亲子休闲打卡地。北湖街道探索全域绿色低碳建设,上线“江湖无碳”数字应用场景,通过光伏座椅、运动发电等低碳场景,让绿色生活融入日常。当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楼宇的翻新,更是治理精度的提升和生活温度的传递时,高质量发展才真正从经济命题转化为民生答卷,获得了最广泛的民意基础。
空间约束不是终点,而是内涵式增长的起点。新征程上,江汉必将进一步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为武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力打造“五个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贡献更具示范意义的江汉实践。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徐鼎(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北湖街道)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