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老房子正在“活化”中焕发生机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5日17:31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近年来,旧房新改的热潮席卷了全国,各地纷纷对老建筑进行翻新开放,那些沉寂的历史建筑正以崭新的姿态重回大众视野。老建筑的活化,让城市历史在功能再造与文化融合中重获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

长久以来,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浪潮中,不少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建筑被遗忘在时光中,甚至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而老建筑活化的核心,在于为其注入适配现代发展的新功能。推开一扇百年建筑的大门,里面可能是一家复古味十足的咖啡馆;入住一栋旧式洋楼,却能体验到现代化的舒适服务。现如今,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并不罕见,它们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功从被参观的景点,转变成为人们可以停留、消费、生活的“城市接口”。老房新改,本质上是让老建筑重新融入城市发展的血液循环,成为支撑城市生长的有力后盾。

然而,仅实现功能的转换还远远不够。如果只是提供单一的功能或者纯粹的观光游览,很难有足够的吸引力。成功的活化,需要将文化、旅游、商业融合,打造新场景。摒弃过去仅提供单一服务的简单模式,为游客创造一场更加完整而深刻的文化体验,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式拍照打卡变成静下心来沉浸式体验,细心感受城市的魅力。以武汉市江岸区的巴公房子为例,改造后的建筑及周边片区,游客不仅能拍照打卡,还可以参与手工体验、观看沉浸式演出。这种从“门票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变,让老建筑从孤立的历史标本成为承载多元生活的载体,也为其赢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动区域联动,是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的关键一环。单个建筑不能发挥出最大潜力,需要将分散的建筑串联起来,变成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动脉。无论是汉口的历史风貌区还是苏州的平江路,其成功都在于形成了联动发展的片区。这种多点串联的模式,不仅打破了老建筑之间的空间界限,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文化脉络的延续和客流共享。游客们在游览完一处历史建筑后,很自然地就会被引导至相邻的特色店铺和文化场馆,形成完整的消费动线和体验闭环,最终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活力的提升,实现从单点活化到片区复兴的有力跨越。

但是,在所有让人眼花缭乱的创新之下,始终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就是对历史文化脉络的尊重。活化不等于任意修改历史,更不能过度商业化而忽略其历史价值,成功的改造,背后是“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正如巴公房子在修复过程中,始终秉持着“最小干预”的原则,力求最大程度还原清水墙的原貌。这种精心保留老建筑原始结构与风格的行为,与诸多改造项目一样,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道理——所有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将老建筑的历史底蕴更好地传承下去。

真正的活化,藏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里,融合在传承与创新的衔接中。这种不忘来路、敢向未来的生长方式,正是一座城市最珍贵的人文底色,也是城市能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未来某天,人们走进这些建筑,感受到的不仅是岁月刻下的痕迹,更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生长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全洁影(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