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江西小学语文老师的课堂视频引发广泛共鸣。面对学生频繁使用“包的”“666”等网络热梗,她温和而坚定地指出,“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表现,一说就会停止思考”。她引导学生用“我很有信心”“我势在必得”等更精准、更具美感的表达替代简单的网络用语。这不仅是一位教师的课堂实践,更是对当代青少年语言生态的及时警醒。
网络玩梗能在青少年中盛行,绝非偶然。网络时代的传播特性本就降低了他们接触、使用梗的门槛,让各类梗能瞬间渗入其日常生活。同时,面对来自学业、家庭和人际关系的种种压力,这些梗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的轻松与快乐,成为孩子们缓解压力的情绪出口。而其更深层的引力,源于青少年对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的内在渴望。这些层出不穷的梗,其实就是不同圈子里的“接头暗号”,能够快速识别同类,迅速拉近彼此距离。这种“不会被排挤”“我们是一起的”感觉,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然而,当语言表达过度依赖梗文化,对正处于语言体系构建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而言,其潜在危害不容忽视。小圈层的“暗号”交流在制造归属感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筑起了沟通的壁垒,隔绝了那些“不懂梗”的人。而圈内人则沉浸在浅层次的共鸣中,不知不觉间削弱了他们进行深度、复杂交流的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当“绝绝子”代替了一切赞美,“破防”涵盖了所有情感,孩子们失去的不仅是语言的丰富与细腻,更是逻辑思维的训练与深度思考的习惯。正所谓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若一代人习惯于用现成的“梗”来替代个性化的思考,思想的惰性便会蔓延,汉语的丰富意涵与文化厚度也会逐渐稀释。
放眼整个社会,梗文化的泛滥同样值得我们警惕。许多网络梗在传播过程中逐渐脱离原始语境,衍生出扭曲本意的解读,如“内卷”从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被滥用于一切竞争的托词,至今依然有很多人误解其真实含义。还有用“玩梗”包装对受害者的歧视与不尊重,比如用唐氏综合征的“唐”来侮辱他人。更有些梗开始挑战公序良俗,或以娱乐之名消解严肃议题,将本应深入探讨的社会事件简化为浅薄笑料。在泛娱乐化的浪潮中,似乎一切皆可“梗化”,严肃的公共讨论空间被娱乐精神挤压,深刻的社会问题在狂欢中被简化和遗忘。看似无伤大雅的调侃与恶搞,实则在不经意间侵蚀着社会共识与价值底线,最终导致人们对真善美缺乏辨别与追求。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面对网络梗对语言生态的冲击,我们需要以辩证思维看待其存在,既承认其在特定语境下的社交功能,更要警惕其对青少年思维品质的潜在侵蚀。教育的使命不在于隔绝时代潮流,而在于引导年轻一代在浪潮中学会辨别与选择。当孩子们能够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壮阔,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情感,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达求知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优美的表达,更是与千年文明对话的能力。守住表达的精准与思想的深度,就是在守护我们文化未来的根基与高度,这不仅是教育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在数字时代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王棉(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