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谨防“热梗”将孩子思维惰化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5日23:47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最近我们常常会发现,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们在社交媒体上大吐苦水,抱怨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连一封得体的商务邮件都写不明白;而另一头,则是小学生写的作文里,“YYDS”“绝绝子”“我真的会谢”这些网络流行语到处都是。甚至,不少家长对此不以为意,甚至认为孩子熟练使用网络词汇,是紧跟潮流的表现。然而,这真的是值得骄傲的进步吗?在这场语言文字背后,其实潜藏着孩子们的思维懒惰化与情感的浅层化。

网络语言,就像是语言的“快餐”。当你想赞美一项事物好到极致时,到底是用“巧夺天工”这个词更合适,还是“浑然天成”更贴切呢?直接来一句“YYDS”,一下子就搞定了。这种“贴个标签就完事儿”的表达方式,对还在慢慢构建自己思维逻辑的孩子们来说,吸引力可太大了。久而久之,他们便会逐渐丧失深入观察、精准描述、进行逻辑思辨的能力。

如何帮助孩子抵御这种“烂梗思维”的侵袭呢?逻辑学或许是最好的武器。它教人如何清晰地思考,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抽象,但其实它就蕴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并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同样一个“好”字,我们是否可以带他们去感受,它既可以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也可以勾勒“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精致。当一个孩子真正见识过语言的汪洋大海后,又怎会满足于一方小小的水坑呢?

这种对语言精细差别的品味,正需要扎实的教育实践来培育。而在这方面,武汉作为教育之城,更是将语文教学从 “教知识” 向 “教素养” 转型。语言的精准使用,不仅是词汇的选择,也体现在一笔一画的书写规范之中。2025年5月20日,武汉市第七届小学“名特优”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上,我们看到了江汉区西马路小学王媛老师执教三年级书法课《捺》。学生们在多媒体动态演示中真切感受到了笔画书写时的韵律感,还自编书写口诀、跟着名家碑帖练习临摹,慢慢体会到了汉字里藏着的美,他们以“捺画”书写书法作品,笔锋之间尽显文化自信。

规范的书写是语言素养的基础,而研读经典文本,则是构建语言的支柱。“为什么要研读中华传统经典?”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的左亚文教授在一场讲座上为大学生们作出了解答。他提出,中华典籍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与宝贵财富,是涵养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他呼吁大家打破局限,可以结合专业特色与个人兴趣的研读方法,鼓励同学们精准选择、深入钻研,让经典真正融入学习与生活。

经典的智慧不仅存在于老旧的书本里,更是在与现实生活碰撞出火花,这需要我们为孩子打开更广阔的社会课堂。今年8月,江汉区推出《关于推进学校“大思政课”与红色资源深度融合的实施方案》,整合利用江汉红色资源拓宽育人路径,打造“红色基因传承”“文化底蕴厚植”两大主题线路,开设学校“大思政课”特色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社会大课堂中感悟红色文化,坚定理想信念。

我们呼吁“好好说话”,并非意在筑起一道排斥网络文化的高墙,而是为了开辟一片更为丰沃的语言土壤,让孩子们长大后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观点,唯有掷地有声、逻辑自洽的中国话,才能为他们赢得真正的尊重与认同。别让我们的语言,最终被一个个“梗”给彻底梗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圆(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卫健局)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