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武汉产创院的“尖刀”技术攻关成果展上,大冶特钢为全球最大18米级盾构机研制的特种钢闪闪发光。这不仅是一件展品,更是湖北在高端装备与先进材料领域攻坚克难的生动见证。
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其核心技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成为悬在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大冶特钢挺身而出,历时两年攻坚,最终突破特大型轴承钢锭的凝固核心技术,研制出满足全球最大盾构机需求的巨型轴承锻件。这一突破,标志着“大冶特钢造”成功斩断了技术枷锁,以“钢铁脊梁”支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正是“尖刀”工程的初心,集中优势力量,瞄准关键瓶颈,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大冶特钢的成功不是孤例。国产大飞机C919上的“湖北造”座椅与零件、“奋斗者”号的全海深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喻家山腹地测出的世界最精确G值……这些闪亮成果共同勾勒出湖北科技创新的“尖刀”矩阵。其成功所在,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金融支持”的创新机制,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模式,更是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关键技术不能受制于人,只有创新才能实现领跑。面向“十五五”,如何让湖北的“尖刀”更尖更亮更强?
强化战略导向,精准布局“下一代尖刀”。 在巩固现有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优势的同时,应紧密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前瞻部署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海空天等前沿领域,以及现有产业链中的弱项,提前做好谋划和布局。坚持“四个面向”,建立动态的“尖刀”项目库,以钉钉子精神,确保项目落地实施。
深化机制创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进一步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协同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技任务。大力发展中试基地、示范应用场景等平台,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为“尖刀”技术走向市场提供支撑。同时,探索建立“尖刀”项目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创新试错成本。
激发人才活力,构筑高端创新要素“引力场”。 “尖刀”之利,源于人才之智。 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和培育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特别是要吸引更多像吴光辉、叶聪这样的湖北籍顶尖科学家回家乡作贡献。改革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四唯”倾向,为“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提供制度保障,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和学术环境。
推动开放融合,在更高平台上锻造“尖刀”。 自主创新不等于刻舟求剑、闭门造车。湖北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国内区域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在省内自由流动。利用高铁织就的“通勤网”,让“武汉研发、省内异地转化”成为常态,推动产业链差异化发展。
大冶特钢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在新征程上,让我们继续秉持“尖刀”精神,不断淬炼科技创新锋芒,以更多“从0到1”的突破和“从1到N”的跨越,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助力湖北打造全国科技创新高地,贡献更加锐利、不可替代的尖刀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朱江(宜昌市兴山县)
责编:丁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