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考察时,嘱托湖北“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一年后,“尖刀”技术攻关项目成果汇报暨首创技术与产业融合案例发布大会召开,湖北用42项关键领域突破、10项首创技术与产业融合成果,向时代递交了一份沉甸甸的“荆楚答卷”。这不仅是对总书记嘱托的响亮回应,更是湖北以科技创新筑牢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生动实践,展现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坚定决心与扎实作为。
创新之基,在于与国家战略同频、与科教底蕴共振。湖北的创新实践从来不是孤立突围,而是立足“国家所需”与“湖北所长”的精准发力。这里坐拥82位院士、130余所高校、3000余家科研机构的智力宝库,孕育了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力,更构建起“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0家湖北实验室”的高能级科技矩阵。从智能工业软件研究所扎根光谷,到AI蛋白质设计平台落地武汉;从北斗高精度增强系统实现全链条突破,到800G高速光传输设备达成端到端自主可控,荆楚大地正凭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土壤,成为创新要素集聚的“强磁场”、科技成果转化的“试验田”,让科教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
技术之锐,在于向“卡脖子”难题精准亮剑。湖北聚焦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关键领域,以“尖刀”项目为抓手,走出了一条靶向攻关、破壁突围的奋进之路。“汉原1号”原子量子计算机实现商用化量产并斩获海外订单,让中国在全球量子计算赛道占据重要一席;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将成本从数十万元降至千元级,用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在地质灾害监测等领域发挥实效。这些成果的取得,印证了一个根本逻辑,只有紧盯“国家所需”,心怀“国之大者”,才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唯有集中优势力量持续攻坚,才能在关键领域掌握主动权,为产业发展卸下“枷锁”,筑牢安全发展的科技基石。
产业之兴,在于让“实验室成果”长成“产业森林”。湖北深谙“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逻辑,既筑好技术创新的“高地”,也铺好成果转化的“快车道”。陈十一院士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实现省内相关领域超50%进口替代,为船舶、航空、汽车等产业破解痛点;丁汉院士团队的“荆楚人形机器人”已形成4款系列产品,让智能科技服务千行百业。推动“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线”,需要持续优化的创新生态作为支撑。从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武创院等7家单位签署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协议,到投融资机构与项目团队精准对接,湖北正着力培育“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耐心资本,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金融“活水”。湖北构建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体系,正让更多科技创新“金点子”加速变为产业发展“金钥匙”,在创新驱动的新跑道上积蓄更强动能、拓展更广空间。
潮涌长江阔,砺刃正当时。湖北的创新实践,不仅展现了“靶向攻关破难题”的硬实力,更构建了“全链协同促转化”的新生态。从技术攻坚的“尖刀”淬火,到产业融合的“链条”锻造,再到创新生态的“土壤”培育,湖北正走出一条科技自立自强的荆楚路径。站在新起点,湖北当继续以科技创新为刃、以产业融合为脉、以制度创新为魂,让更多“湖北首创”成为“国家标杆”,让更多“实验室里的突破”变为“产业链上的增量”,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在中部崛起的征程上书写更加精彩的创新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曾为一(武汉长江新区“江小豚”团队、区投资促进局)
责编:詹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