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高校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这三大战略中,居于核心枢纽、战略支点的地位。一流的科技创新带动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人才培养支撑一流的科技创新,并共同促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学者、学术、学科”是高校存在与发展的四大核心要素。“学生”是根本,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学者”是主体,是引领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学术”是灵魂,是创新理论与前沿知识的源泉;而“学科”是平台,是汇聚资源、支撑发展的根基。
从“四学联动”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内在逻辑看,“四学联动”构成了高校践行这一国家战略的核心抓手,构筑起驱动高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教育强国”战略,首要在“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高校必须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内化于办学理念、外化于实践体系,实现以教育培养人才、以人才驱动科技、以科技反哺教育的良性循环,真正形成“立德树人”的强大合力。
“科技强国”战略,引擎在“创新驱动”。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这要求我们超越被动跟跑,转向主动布局,通过强化有组织科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在“无人区”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要充分尊重基础研究科学规律,通过改革科研组织模式、优化学术评价体系,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让前沿科技生根发芽。
“人才强国”战略,根本在“人”。人才是教育、科技之间的重要纽带,也是推动教育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高校作为人才汇聚的高地,要深刻认识到:一流的“学者”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核心,而优秀的“学生”则是民族复兴的未来中坚。因此,高校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引导每一位学者追求“大先生”的境界,引领每一位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从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看,以“学生、学者、学术、学科”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需从以下几方面系统发力。
以“学生”为本,筑牢立德树人之基。学生是“四学联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其全面发展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最终标准。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课题,将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融为一体,通过深度导学在学术实践中传承精神,通过跨界课程在学科融合中锻造思维,通过人文科技通识在素养提升中明确责任。最终,让学生在与学者共研、与学术共融、与学科共进的良性互动中,建构起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所必备的知识、能力与价值观,成长为驱动社会前进的变革性力量。
以“学者”为核,汇聚创新引领之力。学者是“四学联动”的核心驱动力,其创新活力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厚度、学术研究的高度与学科建设的效度。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能够有效激发并支撑学者创造力的制度体系,打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强磁场和大舞台。高校既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做好人才引育工作,也要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良倾向,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制度,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从而引导学者在各自领域深耕不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以“学术”为魂,驱动研教一体之路。学术是“四学联动”的创新源泉,其根本使命在于回应时代之问、服务国家之需、引领思想之先。当前科研与教学“两张皮”是制约高校贡献力的突出短板。破解之道在于推进研教一体,让前沿成果与真实课题进教材、进课堂、进项目,实现“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育人”。同时以“有组织科研”汇聚合力,持续探索企业“出题”、高校“答题”的协同机制,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组织新范式,下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先手棋”。
以“学科”为擎,构筑交叉融合之局。学科是组织“学者”、滋养“学术”、培育“学生”的战略性平台,是贯通“四学联动”的核心枢纽。在“双一流”建设由“统筹推进”迈向“深入推进”的新阶段,高校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前瞻布局、动态优化学科体系,推动资源向前沿和关键领域集聚。在此基础上,要坚决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灵活响应需求的学科组织机制,通过建立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创新团队和项目平台,推动研究方法与育人模式革新,引导顶尖学者与未来人才围绕国家最紧迫的战略需求形成攻坚合力,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指导单位:湖北省委宣传部理论处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刘三宝(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