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资助温度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2日10:42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同学你好!经学校信息统计,你的BMI指数偏低。请携带有效证件,到学生综合服务楼一楼大厅咨询台领取两张营养券。”这条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短信,让不少学子倍感温暖。通过分析学生BMI数据,学校精准识别出经济困难且营养不良的学生,并主动提供营养补助。这种让数据“说话”、让政策“找人”的精准资助探索,彰显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折射出资助育人工作的细腻温度。

精准识别是精准资助的前提。随着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治理,“数据画像”正有效突破传统资助依赖纸质证明、人工审核的局限。在严格遵守数据规范的前提下,各高校通过整合一卡通消费、学业表现、身体素质等多维信息,构建智能识别模型。例如,浙江大学搭建的智慧资助平台,通过动态监测学生消费行为,建立季度数据导出与响应机制,让精准资助更具科学性、时效性。百色职业学院则通过“学生申报、线下核查、村级佐证”相结合的方式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建立“一生一策”动态管理数据库,确保资助政策应享尽享。

精准帮扶是精准资助的关键。精准资助绝非简单地发放补助,而是要构建“识别—帮扶—育人”的全链条。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筑梦计划”不仅提供经济援助,更构建起包含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全方位的成长支持体系。无锡开放大学通过“党建+资助”模式,组织教师与困难学生“一对一”结对,将帮扶延伸至心理关怀、学业辅导和生涯规划全过程。这些实践表明,当经济帮扶与学业、心理、就业等支持系统协同发力,资助工作就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本质飞跃。

精准管理是精准资助的保障。“精准性”能否持续深入,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离不开制度创新。技术决定了我们“能否找到”学生,而制度则关系到我们“能否找对”,以及帮扶“能否持久”。中国矿业大学搭建的“智慧资助”系统通过动态监测学生消费与学业数据,自动预警并触发“预警-响应-处置”的管理闭环,将依赖人工判断的个案帮扶,升级为标准化的制度流程。当每一个帮扶环节都有章可循,当临时性的应急举措固化为常态化的制度安排,精准资助才能超越个案式的“精准”,实现制度性的“普惠”,让政策善意真正转化为推动学生发展的持久动力。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精准资助,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或流程优化,它折射出的是资助育人工作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本位、从粗放供给向精准滴灌的深刻转变。当资助工作能够穿透数据,看见一个个真实的个体;当政策温暖能够跨越门槛,主动拥抱那些沉默的需要,教育公平便从庄严的承诺,化为了可感的温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崇延磊(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周佳丽(华中农业大学学生资助办公室日常管理部副主任)

责编:王舒娴

【责任编辑:杨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