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长江大保护,公众来赋能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3日13:09 来源: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的第五年,长江流域湖北段喜讯频传,江豚种群悄然回归,珍稀鸟类身影频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微笑天使”的长江江豚,在过去五年间于武汉城区江段被记录到现身40余次,近300头次。从昔日难觅踪影到今日成群嬉戏,这一抹重现长江的灵动微笑,成为衡量流域生态改善的直观标尺,也深刻昭示着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积极变化。这份来之不易的生态答卷,离不开政府的科学施策和科技创新的有力驱动,更离不开千千万万普通公民的自觉参与和默默守护。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每个人福祉的宏大系统工程,其深厚根基在于社会公众生态意识的普遍觉醒与自觉行动的广泛践行。公众并非环境治理的旁观者或被动接受者,而是不可或缺的积极主体和力量源泉。从长江江豚的保护志愿者到遍布河湖的“民间河长”,再从身体力行的垃圾分类实践到绿色出行方式的日常选择,普通公民正以多元化的方式,汇入长江大保护的壮阔洪流,成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一极。

公众参与,为环境治理注入了最广泛的监督力量。官方河长与“民间河长”的协同共治,便是颇具代表性的创新实践。在湖北多地,一批批热心市民受聘担任“民间河长”“百姓湖长”,他们巡河护湖,及时反馈排污、垃圾、非法捕捞等问题,成为行政河长制的有效补充和延伸。这些“民间眼睛”遍布水岸线,构成了对潜在环境违法行为无处不在的监督网络,极大地提升了河湖管理的精细化和实时性。这种自下而上的社会监督,与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相得益彰,有效压缩了违法行为的空间,使水环境保护的防线更加牢固。

公众参与,是提升全民生态素养、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的实践课堂。生态文明的建成,绝非仅靠末端治理和技术升级,更需源头上的生活方式变革。垃圾分类便是一个典型例证,从“嫌麻烦”到“新时尚”,这一转变过程正是公民生态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的过程。通过积极参与分类,市民在实践中深化了对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理解,绿色、低碳、节约的生活理念逐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数个体的“举手之劳”,汇聚起来便能减少垃圾总量、减轻环境压力的巨大成效。类似地,选择公共交通、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践行“光盘行动”等,这些微观层面的行为选择,共同构成了宏观层面推动绿色转型的社会基础。

公众参与,还能够有效汇聚民智,形成社会共治的强大合力。民间的智慧与创造力是无穷的,许多环保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团队扎根基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生态修复、物种保护活动。例如,围绕长江江豚保护,不仅有科研机构的研究,更有众多志愿者组成的巡护队伍,进行日常监测、科普宣传,劝阻非法垂钓和捕捞,他们的执着守护为江豚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更安全的环境。这些自发的、组织化的公众行动,不仅直接贡献于生态保护,更在社会层面营造了“爱护长江、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激发了更多人的参与热情。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生态健康关乎国家发展全局。守护长江,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所有企业的义务,更是每一位公民的分内之事。当每一位公民都能将生态保护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养成习惯入手,争做绿色生活的践行者、环境监督的“哨兵”、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必将凝聚起最磅礴的“公众力量”,共同谱写长江大保护的时代新篇,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生机盎然的长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许雄琛(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江汉区委组织部)

责编:毕军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