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物而不物于物”,语出《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意为驾驭外物而不为外物所役使。这一哲学智慧深刻道出了事物发展与利用的真谛。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六次考察湖北,明确了“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更高定位。一年来,“何以支点”催人奋进、催城奋起,武汉市借势破局,乘风而上,持续在“物物”上发力,以实干、笃行努力交出一份“不物于物”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物物”是尊重规律、顺势而为的客观要求。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必须按规律办事,否则,工作就会搞不好或者走弯路。”“物物”的本质,就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瞄准发展方向,把握发展态势,从而主导、驾驭、使用“物”。作为科教、生态、交通资源集聚大城,武汉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十四五”时期布局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与8家湖北实验室,让光谷从“一束光”成长为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三年翻番超1.66万家;建立跨市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持续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同时打造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生共济;把握地理通衢之势,持续做好“三篇文章”,强核、壮圈、带群,推动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借物而谋,因势利导,武汉的协调发展是“物物”的生动实践。
“不物于物”是保持定力、主动作为的主观判断。“会道者,一线藕丝牵大象;盲修者,千钧铁棒打苍蝇。”“物物”不能被“物”所“物”,更要跳出物质表象的限制,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政治定力和战略清醒做到“不物于物”。在中国车谷,面对燃油车市场断崖下滑的严峻形势,经开区没有固守传统汽车产业的既有优势,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充分发挥全市汽车产业“链长制”和专班作用,全力以赴推动整车企业释放产能、汽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车谷造”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汽车产业加速向“新”。在长江新区,面对传统城市开发“重规模、轻内涵”的模式束缚,主动锚定“四新三城”定位,以海绵城市理念建城,同步布局智慧能源、生命健康、先进材料等新兴产业,近年吸引一大批高端项目落地,实现了城市建设与产业升级的双向奔赴。这些“主动求变”的突破,正是“不物于物”的有为注解。
“物物”而“不物于物”是辩证统一、相向而行的发展之道。“物物”与“不物于物”看似对立,实则统一于实践的辩证法,揭示的是一种平衡之道。“物物”过重,会错失发展主动权,“不物于物”过深,会游离于客观实际之外。当前,武汉以“物物”为鲜明导向,大抓基层,推动工作下抓一级、服务下靠一级,充分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同时“不物于物”,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充分摸排保护现存古迹,一方面在既有城市基础建设上泼墨下笔,以“五改四好”为主攻方向,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统筹推进城市功能提升、业态焕新、治理创新;在经年累月的城市名片打造基础上,以“五谷丰登”为重要抓手,加快打造世界光谷及中国车谷、药谷、网谷、星谷,壮大“965”产业集群,构建具有武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种“物物而不物于物”的统筹兼顾智慧,引领着新时期现代化大武汉建设的滚滚洪流。
“物物”如何才能“不物于物”?北宋苏东坡给出了“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回答。新时代、新征程,全力打造“五个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奋斗目标。只有时刻保持清醒自觉、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弘扬“四气”精神,继续以干促上、迎难而上,才能在“物物”的砥砺前行中守正创新,做到“不物于物”,才能持续烧沸英雄城市建设这壶热水,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罗江岚(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军山街道办事处)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