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千里阔,江豚风逐浪。尾鳍摇金辉,清流润荆楚。此般秋日实景,正是湖北“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成效的鲜活注脚。作为长江干线流经里程最长、流域覆盖最广的省份,湖北始终扛牢“守好一江清水向东流”的使命担当,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探路。自行动启动以来,湖北以“壮士断腕”治污染、“绝长补短”复生态、“执两用中”寻平衡,交出“生态有改善、发展有质量”的阶段性答卷,更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湖北样本”。
长江大保护要啃下“硬骨头”,关键在于直面“产业污染、岸线无序、生态受损”三大痛点,以攻坚与修复同步的系统思维推进治理。黄石以愚公移山般的精神坚持“复绿”40年,形成390多万平方米的“亚洲第一硬岩复垦基地”打卡公园,把黄石矿山从“石海”变成“绿洲”。荆州洪湖湿地推进“退垸还湖”12.57万亩,2025年上半年,洪湖总磷指标较“十四五”下降近40%,水质稳定达到Ⅳ类,“洪湖水浪打浪”的生态画卷重现。这充分印证,生态修复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而是打出“污染整治破局、功能恢复补位、产业转型赋能”的组合拳才能实现“刮骨疗伤”。湖北以全流域系统治理思维为指引,既破解当下污染顽疾,更筑牢长远生态根基、激活绿色发展动能,为长江大保护“啃硬骨头”提供可借鉴的“湖北方案”。
长江大保护并非放弃发展,而是重构发展逻辑。湖北在治污的同时,推动产业“绿色蝶变”,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化工围江”到“绿色工业园”,宜昌姚家港化工园通过“关改搬转+技术升级”,2024年产值达455亿元,实现“污染减排”与“产值增长”双向奔赴;2022年5月,武汉中法生态城特斯联武汉智慧产业园依托5000余平方米太阳能光伏板,实现自发电量达36.5万度,年均碳减排达273吨,成为近零碳园区,达成“能耗降低”与“低碳引领”并进;鄂州市梁子湖区2021年起启动“以草净水”工程,不仅能净化水质,还能引导渔民转型发展螃蟹养殖、民宿旅游,实现“护生态”与“富百姓”双赢。长江大保护不是发展减法,而是高质量发展加法,湖北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工业上严守生态底线推动绿色转型,农旅业中修复环境激活生态动能。这份“工业绿色升级、农旅生态富民”的湖北答卷,既证明绿色与发展可以同频共振,更能为长江经济带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提供鲜活参照。
生态保护最怕“一阵风”,长效机制是防反弹的关键。湖北从“制度、技术、协同”三维发力,为长江大保护装“长效锁”。制度上,推行“河湖长制”,构建五级河湖长体系,全省3.8万名河湖长上岗履职,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技术上,投入使用湖北省长江大保护数字化治理智慧平台,实现“污染溯源、实时预警、精准执法”,截至2024年12月,该平台共接收污染预警、异常数据等报警信息4669条,异常数据报警有效处理率超99%;协同上,湖北联合长江委及湘、赣等省份,2024年开展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执法5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980余人次,有效破解“上游污染、下游买单”的治理难题。短期攻坚能快速破解“化工围江”“非法排污”等紧急问题,但唯有制度的刚性约束、技术的持续赋能与协同的长效机制相支撑,才能把“一时之治”转化为“长治久安”。
站在“十五五”起点,长江大保护进入深水区,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是湖北面临的新课题。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向更深层次迈进,保护与发展的平衡需从“不冲突”到“相促进”转变,湖北仍需在制度、考核、价值转化等层面持续破题。让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共进。
长江万里舞长龙,湖北当腰立其中。碧水东流千帆竞,守绿兴业助复兴。这份“湖北答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作为长江经济带关键节点,湖北唯有坚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长效机制巩固成果,以创新路径破解平衡难题,才能在护好长江生态的同时,以“龙腰之力”为“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绿色动能,让“一江清水”承载成为生态、发展、民生三重财富的核心纽带。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汤佳男(武汉市蔡甸区发展和改革局)
责编:毕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