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新昌县兢山村,95后村干部林小白凭借一条“肱二头肌夹爆红柿子”的视频,让2000株老柿树迎来了流量丰收,视频单条播放量破2000万,带动12万斤柿子售罄,村集体增收超35万元。这一案例不仅让寂寂无闻的小山村成为长三角打卡地,更掀起了基层干部流量助农的热议。然而,针对这一事件热议的背后,折射出乡村振兴中“流量”与“留量”的深层博弈。
有人说夹柿子动作影响干部形象,消解了干部的公信力;有人说总比柿子烂在地里强,能帮村民们卖货就是好书记。事实上,镜头的背后是当今时代的青年干部对乡村叙事的大胆重构,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干部必须正襟危坐的刻板印象。当村民们数着增收的钞票感叹“这个娃娃书记比商贩靠谱”时,这场“擦边”争议早已超越了道德评判。林小白选择扎根基层,长期聚焦一个地区,进行深度挖掘和宣传,这种持续性和专业性已经超越了普通的网红标签,成为连接城乡、推动乡村振兴的一股独特而坚实的创新力量。
林小白的成功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抄作业”的涟漪。一位位基层干部穿着背心,纷纷开始上演模仿秀,却没有思考内容是否合适,陷入东施效颦的尴尬。这种流量内卷折射出我们的深切担忧。部分干部将肌肉、方言、土味舞蹈当作流量密码,人设大于内容,视频充斥着套路化的台词,却对农产品溯源、品控标准避而不谈。某村效仿“肌肉带货”后,因物流滞后导致柿子腐烂,评论区从“哥哥好帅”沦为“骗子退钱”,反而损害了基层干部的公信力,用短期流量透支了长期信任。与此同时,同质化的竞相模仿扼杀了地域特色,当西北山村模仿江南水乡“穿着汉服摘苹果”,高原地区照搬海边渔村“沙滩带货”,独特的地理禀赋被淹没在千篇一律的流量模板中。
乡村振兴,得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浙江省安吉县通过“白茶+文旅”模式,实现年旅游收入超30亿元,证明了流量需与产业深度绑定。安吉白茶不仅通过直播带货打开市场,更构建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形成“生产+品牌+营销”的复合模式。这种留量思维,让乡村从“一次性买卖”转向“长期价值创造”。留量的核心在于信任机制,浙江的“浙农码”溯源系统为农产品赋予唯一身份吗,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条信息。这一系统不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更通过数据透明化建立了消费者信任,2024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9528亿元,留量效应显著。
基层干部要想有属于自己的爆款,需要找到“不可复制的基因”。兢山村的成功源于柿子、文旅、运动员人设的独特组合,每个乡村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们的“特色招牌”是什么?是古树茶园、非遗手艺,还是边塞风光?同时,要让流量转化为产业韧性,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文创设计、IP打造等方式,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流量的终极使命,是让外界看见乡村的造血能力,而非仅仅为一次滞销买单。更重要的是,需建立长期维护的信任机制。通过建立全链条跟踪服务,做出售后保障,才能让网友从“看新奇”到“信品质”,当“肌肉”的新鲜感褪去,“靠谱”二字才是留住消费者的核心竞争力。
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网红速成班”,那些盲目跟风的模仿者,终究会在流量退潮后暴露产业的沙滩。真正的“留量”,藏在每个乡村对自身禀赋的清醒认知里,在每个干部对群众期盼的真切回应里。放下对“爆款”的执念,深耕脚下的土地,流量自然会成为灌溉乡村的春雨,而非冲刷根基的洪水。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晚冬(武汉市武昌区)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