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全市城市更新工作推进会召开,出台了《武汉市实施“五改四好”加快推进高质量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5—2027年)》,宣布今年将启动首批80个“小而美”城市更新片区。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如何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成为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五改四好”城市更新行动方案,打破了过去“零敲碎打”的改造模式,为推进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条内涵式发展路径。
以人为本,从“面子”到“里子”的观念重塑。城市更新的核心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实现“为人而更新”。“五改四好”体现了从注重“面子”到兼顾“里子”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好房子是基础,好小区是延伸,好社区是拓展,好城区是终极目标,这一递进关系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层次性和全面性。一方面立足资源禀赋推进以路为轴线的联动更新,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补齐民生短板,实现生态环境的综合提升;另一方面是注重历史风貌区保护利用,探索商文旅体的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住记忆彰显特色的同时更注入了新的产业功能,让居民不仅有更好的住房,还有更优的生活品质和更好的城区发展环境。
系统谋划,从“零碎”到“系统”的模式更新。过去许多城市的更新项目往往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方式,导致更新效果不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五改四好”的创新之处在于其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将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避免了“千区一面”的同质化发展。例如一个老旧厂区的改造,不止于是建筑翻新,还应策划引入新产业,同时完善周边生态和绿地,并联通城市大数据平台进行管理,如此一来,一个点的投入就能激活一个面,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城市更新并非一项短期行为,而是作为一项贯穿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武汉的未来发展谋篇布局。
路径优化,从“单一”到“多元”的长效治理。推进“五改四好”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资金需求大、利益主体多元、历史遗留问题复杂等因素,更加需要创新实施路径,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新型投融资模式,确保更新工作的可持续推进。这要求我们将思维从“工程建设”切换到“全生命周期运营”,意味着在图纸阶段,就要思考建成后“谁来运营、如何盈利、怎样持续”的问题,比如通过丰富的业态组合和独具匠心的设计与运营,将零售、办公、酒店与住宅融为一体,成为推动商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力量。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城市更新不仅仅是砖瓦的翻新,更是治理体系的重塑和发展动能的再造,它最终实现的,不只是一个焕然一新的“好房子”“好街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融合力的“好片区”“好城区”。
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城市品质和宜居性的竞争。“五改四好”的实践正在重塑城市发展格局,不仅是建筑风貌的改变,更是城市功能、产业结构、文化传承和生活品质的全面升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魏雯杰(汉阳区委组织部)
责编: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