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针对利用AI技术虚假宣传和网络侵权等乱象,网信部门依法处置了1.1万余个违法违规账号,清理相关违规信息8700余条,以雷霆之势遏制了AI滥用乱象的蔓延。当“一键换脸”“声音克隆”沦为虚假宣传、网络侵权的工具,技术创新必须被装上“道德罗盘”与“法律枷锁”,更需全社会共建防诈屏障,让AI真正“向善”而行。
技术中立,但使用者的动机决定其价值取向。AI合成技术的飞速发展,本应成为赋能产业升级、丰富文化生活的利器,然而,部分不法分子却将技术红利异化为逐利工具。从奥运冠军全红婵、孙颖莎被“克隆声音”推销土鸡蛋、知名主持人李梓萌被AI剪辑植入虚假广告,到演员温峥嵘被AI换脸盗播同步现身多个直播间,这些乱象的本质是道德失范的必然结果。既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名誉权,也涉嫌虚假宣传,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AI技术的发展不能脱离伦理约束,需要引导从业者树立正确的技术观,让创新始终在道德轨道上运行。企业和个人在运用新技术时,必须坚守“不作恶”的底线,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
用规则为AI校准方向,法治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精准发力。当前AI技术成熟、使用门槛大幅降低并且操作简单,不仅名人,普通人也面临“窃声”“盗脸”风险,例如电信诈骗、身份盗用、名誉毁损等危害。但是,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我国已通过《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法律法规,同时采取专项行动从执法层面精准打击乱象。从司法实践来看,滥用AI换脸技术制作淫秽物品牟利者被判处有期徒刑,仿冒军警形象发布虚假视频者受到行政处罚。AI技术再先进,也不能突破法律底线。此次网信部门的专项整治,正是法律威严的生动彰显。但要实现长效治理,还需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明确责任划分,细化平台审核义务与侵权赔偿标准,同时强化执法效能,利用技术手段提升AI虚假内容的识别能力,对恶意营销账号依法依规处理。
提升公众防诈意识,是抵御AI滥用的有力措施。随着AI技术的迭代,仿冒内容的迷惑性越来越强,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愈发逼真,都在不断挑战公众的辨别能力。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超9亿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两大群体的高度重叠,使AI仿冒营销潜在危害凸显,辨别能力较弱的银发群体更易成为诈骗目标。对此,公众需保持高度警惕,既要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火墙”,不在非正规平台留存人脸、声音等生物信息,从源头降低被仿冒风险,同时要掌握甄别技巧,留意AI合成内容破绽,涉及转账、高价购物等情况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通过不断提升数字素养,让每个人都成为AI乱象防范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力量,其发展前景广阔,但绝不能以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此次网信部门的专项整治,彰显了我国规范AI技术应用、维护网络生态的坚定决心。治理AI滥用乱象,需要道德约束、法律规范、意识防范三管齐下、协同发力,才能让人工智能既释放技术创新的巨大潜能,又守护好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安宁,真正实现科技向善、造福于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沈芷萌(“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