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评论:群雁相归,田园不芜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8日17:56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据《湖北日报》报道,今年1—10月湖北新增返乡创业市场主体9.54万个,同比增长51.43%,带动就地就业24.53万人,同比增长30.99%。这场席卷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的“归雁潮”,成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生动实践,彰显着县域经济激活、共同富裕推进的深层逻辑。

过去,“走出乡村”是几代人的谋生共识,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带着技术、新理念和创业理想回归故土,将“打工者思维”转变为“创业者思维”。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种养的单一模式,而是瞄准智慧农业、电商直播、农文旅融合等新业态,为乡村注入全新活力。湖北针对创业者“点单”开设的各类主题班,1.6万余人次的技能培训,以及由企业家、专家和“田秀才”组成的导师库,正是顺应这一观念变革的精准赋能。当青年创业者将直播带货的流量思维融入农产品销售,将标准化管理引入特色种植,乡村发展便突破了传统路径依赖,走上质量效益并重的现代化道路。

湖北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引导创业者深耕特色产业,让山水林田、民俗文化等传统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黄冈谋划1248个“小快灵”创业项目,荆门聚焦种植养殖与农产品深加工开展“揭榜招贤”,恩施州打造“硒食品+生态旅游+康养”的联动模式,这些实践印证了乡村资源的多元价值。过去被视为“土产”的恩施土豆,通过劳务品牌塑造成为增收名片;原本偏远的山村,凭借生态优势发展康养产业吸引都市游客,这种资源价值的重构,不仅让农村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更构建起“产业+品牌+创业”的良性循环,为县域经济培育了“搬不走、稳得住”的根植性主导产业,夯实了支点建设的产业根基。

湖北省委、省政府将返乡创业作为激活县域经济的关键抓手,在“新春第一会”上明确方向,通过“资金+要素+服务”的政策集成,为创业者保驾护航。376个农业创业平台构建的梯度布局,2659笔“两农”信用贷款的精准投放,30.4亿元返乡创业主体贷款的强力支撑,以及“一网通办”的服务优化,形成了全链条的创业保障体系。这种政策赋能并非简单的资金扶持,而是构建起“项目库引路、培训赋能、导师指导、金融托底”的全域创业生态圈,既解决了创业者“项目怎么选、技术哪里学、资金哪里来”的现实困惑,更传递出家乡对返乡者的诚意与温度,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创业动力,成为支点建设中激活县域经济的“催化剂”。

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返乡创业的扶持更需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引进来只是第一步,让创业者留得住、发展好,才能实现从 “头雁引领”到“群雁齐飞”的跨越。湖北提出的宣传发动、培训赋能、政策引导、平台支撑、服务保障五措并举,正是着眼长远的战略考量。未来,既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一网通办”等服务更高效便捷,更要推动创业平台从“物理空间”向“产业生态”转型,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创业成果更多惠及村民。要建立长效跟踪服务机制,针对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动态调整政策,在技术升级、市场拓展等方面持续发力,同时加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让单个创业项目融入产业生态,形成抱团发展的合力。唯有如此,才能让返乡创业的火种持续燃烧,让田园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群雁相归,归的是故土,更是希望;田园不芜,兴的是产业,更是梦想。湖北的返乡创业实践,既是青年逐梦的舞台,也是资源增值的路径,更是支点建设的生动注脚。当现代观念与乡土资源相遇,当政策赋能与持续扶持相伴,乡村必将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共同富裕的高地。在中部崛起的征程上,这场“归雁潮”必将汇聚成更强动能,让荆楚大地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杜伏钊(武汉市青山区“青评调”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丁玥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