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卷尺哥”的走红,并非偶然的网络奇观,而是一场市民责任感与城市治理效率的“双向奔赴”。这位深圳小哥在两年的时间里,手持一把卷尺,穿梭于大街小巷,发布了上千条短视频,专门为城市的公共设施“找茬”。从松动的地砖、凸起的井盖,到设计不合理的盲道和挡道的树木。他的镜头聚焦于这些影响出行安全的细微之处,并以朴素的记录和精准的测量,将散落在城市角落的治理盲区转化为清晰可见的问题线索。更令人称道的是深圳相关部门的反应速度:无论是移走道路中央的“钉子树”,还是修复盐田区坑洼的十字路口,问题大多在极短时间内得到响应和处置,被网友誉为“秒整改”和“指哪改哪”。这场由普通市民发起的、关于城市精度的测量,最终丈量出的,是一座城市回应民意的温度与效能。
“卷尺哥”现象的背后,首先彰显了公民“主人翁意识”的觉醒与公共参与的新路径。在传统观念里,城市治理多是政府的责任,市民更多是公共服务的被动接受者。然而,“卷尺哥”把城市的公共事务当成了“自家事”,他的较真精神,源于深圳这座移民城市“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性所催生的身份认同。他选择的参与方式也极具时代特色,不依赖于传统的投诉渠道,而是通过短视频平台,将个人观察转化为公共议题。这种自下而上的、可视化的监督,不仅更容易引发公众共鸣,也形成了温和而持续的舆论推动力,使得“多管闲事”成为一种建设性的公民行动。
其次,这一现象的成功,离不开深圳高效、开放的治理机制作为“应答器”。当地相关部门并非如“卷尺哥”所调侃的那样有领导专门盯着他的账号,而是依靠一套成熟的“看得见民意”的机制。其核心是整合了537个热线、网站、信箱的“@深圳-民意速办”平台,它实现了民生诉求“一键接办、限时反馈”的闭环管理,将平均办理周期压缩至5.2天。更为前瞻的是,深圳自2022年起探索“未诉先办”机制,主动切入主流互联网平台发掘民生线索,这意味着即便是普通市民的个体发声,也能被治理体系主动“打捞”并转化为督办工单。正是这种将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城市治理新生态,确保了市民的“微小声音”能够被清晰听见、快速响应。
然而,在喝彩之余,我们也需警惕可能潜藏的“网红投诉依赖症”。一个健康的社会治理体系,不能只依赖于网红的放大效应和舆论的聚焦压力来推动问题的解决。如果只有那些具备视觉冲击力、容易引发关注的“显性”问题才能得到快速整改,而地下管网老化、社会救助执行缺位等“隐性”问题却被忽视,那么治理的公正性和全面性将面临挑战。城市治理的长期目标,应是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精细的内部治理体系,确保每一位市民的合理诉求,无论其是否拥有流量,都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得到公正及时的回应。
“卷尺哥”手中的卷尺,度量出的不仅是市政设施的毫米之差,更是一座城市文明与治理精度的宏大标尺。它启示我们,现代化的城市治理,绝非政府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激发千千万万市民的“主人翁”精神,拿起各自专业的、技术的或充满热忱的“卷尺”,共同参与其中。当政府与市民之间这种“听劝、快改、改好”的良性互动成为常态,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城市设施的日益完善,更是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成熟。这或许是“卷尺哥”现象留给我们的最宝贵启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屈玮(宜昌枝江)
责编:丁楚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