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东湖观点:“酸碱体质”骗局是则怎样的寓言?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5日09:49 来源: 荆楚网

前不久,“酸碱体质理论”在美国被判为骗局。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扬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此事一经报道立刻引起广泛关注。相关理论在中国的“市场”也不小,在自媒体平台,支持“酸碱体质理论”的文章为数不少。(12月24日法制日报)

骗局完了,问题来了:“酸碱体质”之世纪大忽悠真相大白,而基于骗局之上的各种爆款“弱碱性”保健品,自此以后当何以自处?

原来,靠小苏打撑腰的所谓“碱性疗法”,不过是挖坑设套的一场话术。只是,各类养生骗局转型升级的速度,早已把消费者的抗忽悠能力甩在八条街之外的远处。还记得胡万林的“脱水疗法”吗、还记得林光常的“生吃理论”吗?至于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马悦凌的《温度决定生老病死》……无论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科学松鼠会”等如何费心巴力辟谣和打假,总有很大一部分受众抱着“宁信其有”的态度前赴后继。

“酸碱体质”骗局漂洋过海,不仅跨世纪、而且跨国籍,这大概说明两个基本道理:一则,养生保健成为不折不扣的刚需。2018年10月最新数据显示,微信用户中55岁至75岁的用户达6100万,仅占总用户数的6%,然而,在微信谣言防护机制触发用户中,50岁以上的用户占了43.5%,大幅超过其他年龄层。这其中,他们最容易被“关怀式养生保健类谣言”击中。至于晚辈因揭露养生谣言而被踢出家族群的例子,也是叫人五味杂陈。二则,辟谣机制显然跑不过谣言的步伐。比如在微信上,尽管有公众平台辟谣中心、谣言过滤器公众号、微信辟谣助手等不停奔走,但养生保健中“复制黏贴”的花式谣言仍是泛滥成灾。海量的医疗保健类谣言和有限的辟谣机制力量,不在一个PK的层级上。

养生谣言骗钱也就罢了,这种伪科学一旦着了道儿,有病成大病、没病也得病。辟谣澄清得多了,有个问题不免叫人困惑:这些肆意传播养生谣言的自媒体,在收割了流量红利之后,作为忽悠产业的幕后推手,不应该承担始作俑者的法律责任吗?这个责任,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拼贴传播者的责任。一知半解、甚至纯博眼球的“保健文”、“养生文”,仅仅靠封号处理能永绝后患吗?二是平台发布方的责任。不去审核、甚至为虎作伥的相关平台,仅仅是在辟谣上瞎折腾,前置审查或关键词过滤机制都不起作用,这究竟是牛栏关猫还是放任怂恿?举个现实的例子,“酸碱体质”骗局尘埃落定多日,然而在微信公号里检索“碱性体质”关键词,依然存在海量此类伪科学热文。想问一句:如果辟谣有用,还要警察干嘛?

有人说,“酸碱体质”易破,“易骗体质”难改。这话显然颠倒了责权对等的因果关系。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养生保健领域斗智斗勇的故事大概只会更为繁复多彩。最关键的,不是消费者的防忽悠指数,而是医保、科普和法治合力构筑的铜墙铁壁——惟其如此,方能让谣言少些生财之道、让造谣多些成本之虑。

稿源:荆楚网

作者:邓海建

【责任编辑:杨虹磊】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