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徐汉雄
有爆料称,山东临沂大学拟安排近300名教职工与劳务公司签订劳务派遣合同。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没有博士学位,大部分人是硕士学位。该校的一项五年规划显示,学校要在2020年将博士比例达到50%。(据12月26日《新京报》)
临沂大学想腾出职位来给博士让路,从一些学校争抢人才的潮流来看,也是赶时髦之举。人才是高校的核心力量,事关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学校排名等,以人才引进与储备来提档升级,是众多高校跻身前列的捷径与不二法门。
据媒体报道,即便是清华大学这样的名校,在法学院组建之初,也曾在全国法学学科排名前三的院校大批引进人才,使该校法学学科迅速崛起;而华东某经济大市的一所211院校,在“挖人”的作用下,该校的全国排名从100名左右迅速升至前20名。
有如此示范效应,临沂大学定下2020年博士比例达到50%的目标,可谓是因时而动,在人才建设上不甘人后。目前博士的占比为26%,难免有时不我待之感。只是业内人士早就指出,在人才立校上的盲目引进与“家花不如野花香”的思维并不靠谱,弊端明显,如果重头衔和“帽子”,实是一种功利化的体现,可能与教研的实际绩效相背离。
表面上,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可以让校方实力与名气大增于一时,实际上,一些人才在高校的抢人大战中习惯了待价而沽,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个聘期换一个单位,每所学校待三五年,捞一笔课题费、安家费就走,并不会用心帮学校进行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培养。学校重外人轻自家人,也会“招来女婿气走儿”,引发内部自身的人才不满,导致他们心态失衡,科研效率可能会“不增反减”。
一方面,学校可以仗着用人上的主导地位,随意不与教职工续约;另一方面,有资历水平的人才,也可以到期不与校方续约,另换门庭,造成学校的损失。因此,在人才建设上,高校还是要多些诚意,少些套路;多些长远规划,少些急功近利。
临沂大学如果让硕士给博士腾岗,做法上或不违规,却并不明智,不如在政策上鼓励引导这些教职工安心教学,积极上进,从他们当中培养自己的博士与专家学者,从教学的稳定性与忠诚度上,这也更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