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重新认识革命本身以及武汉这座城市,提供了一个崭新而深刻的视角。在今天,广袤的荆楚大地上,我们仍需弘扬“首义精神”,续写奋进的新篇章。
风起江城,辛亥革命发源于武汉,就在于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首义精神铭刻在湖北人民的骨血之中。百年辛亥,清王朝覆灭的丧钟在武汉敲响并非偶然。自1861年汉口开埠,伴随着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等一批近代企业先后创办,武汉一跃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和出口贸易城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早早起步的湖北工业使得文教兴盛,思想新锐活跃。1891年后方言学堂、自强学堂、文科高等一大批新式学堂的落成,湖北逐渐成为当时全国洋务学堂最多的省份。这些新式学堂还积极向海外派遣留学生,当时鄂籍留日学生累计达5000余人,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辛亥革命先驱黄兴,就是由武昌两湖学院派往日本东京宏文学院速成师范科留学。这些新式学堂学子及留学生,许多受到孙中山民主思想影响,抱定“亡清必楚”的信念,为革命奔走呼喊,产生了最早一批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他们的努力下,至起义发生前,新军中1/3的成员加入革命党,1/3同情革命。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为天下先、不竞声华、振兴乡邦的首义精神始终肥沃着这一方热土,是团结湖北人民,激励仁人志士不计生死、奋勇争先的心灵支柱。
薪火相传,一代代共产党人用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把“首义精神”全面继承和大力弘扬。辛亥之后,五四风雷激荡,斗争的风暴首先从粮道街中华大学卷起,其后哪怕是面对锋利的刺刀,也不能阻止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武汉的传播。首义精神的火炬传至武汉共产党人手中,仍然是骨子里那股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在董必武、陈潭秋尚未从上海“一大”返回武汉,成立中共武汉工作委员会之前。他们一手兴办的共产主义小组就发动了1920年的粤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1年汉口人力车工人大罢工。在1923年爆发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更是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次有组织的伟大斗争。罢工斗争高潮时刻,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执行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被敌人绑到江岸车站煤气灯上。敌人向他砍一刀问一句“上不上工?”,林鲜血溅地仍然高呼“头可断,工是不上的!”最终他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解放献出了生命。如果说武昌起义点燃了首义之火,那么百年来这不曾熄灭的烈焰,红透了长江两岸。
再看今朝,首义精神熔铸于武汉精神的骨架,成为武汉人无惧于一切风浪和挑战的不变底色。《武昌首义史》中记载“鄂人不计死生……人人置生死于度外”,为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目标,湖北革命党人可谓洒尽无量英雄血,一时多少豪杰。革命军人战场壮烈殉国者,含笑就义赴死者不知凡几,受此触动武汉市民同样以不计生死的牺牲精神投身保卫首义成果的革命战争,《辛亥革命在湖北资料选辑》中写到“汉阳失守,有十岁、十一岁儿童胡小海、毛小生负枪同来,甘愿投效,以杀敌人。”这股子精气神,绝不可以说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就消失了,首义精神的基因仍然不断型塑着武汉人的精神世界。1998年,“誓与大堤共存亡”七个红字构成的誓词,与16个仓促写下的名字——龙王庙抗洪生死牌,静静的放在国家博物馆内。但细细瞻仰,仿佛我们此时就站在浊浪翻滚,大雨滂沱的堤坝旁边。守护在此的16位共产党员,就是用人在堤在的信念冲锋在前,守护着江城百姓。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社会各界守望相助,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武昌首义是由一批“小人物”发动和指挥,它所绽放的首义精神却融于每一位平凡武汉人的血液之中。
抚今追昔,从百年辛亥的革命历史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具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有着精诚团结反抗强敌的红色基因,不仅敢为天下先,而且敢负天下之重。首义精神,正是荆楚大地奋进向前,跨越发展的真实写照。在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应弘扬“首义精神”,续写奋斗新篇。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何泽塬(武汉洪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