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后,是选择留在大城市过岁月静好的安逸生活,还是回到基层建设家乡?组织有需要时,是选择留在更加安稳的工作岗位,还是主动请缨投身条件艰苦的脱贫攻坚第一线?在洪灾来袭时,是选择陪伴肝癌晚期、执意挽留自己的父亲,还是选择穿过暴雨和泥泞返回工作岗位?“时代楷模”黄文秀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辛苦也最少人理解的那条路,并在花一样的年纪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直至生命定格,在她热爱的那片土地写下充满激情和奋斗的青春诗篇。
翻看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我们感动于她时刻牢记党的嘱托,立下脱贫攻坚任务“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铿锵誓言;感动于她把双脚踩在泥土里,带领当地群众发展多种产业,为村民脱贫致富倾注的心血汗水;感动于她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装在心间,在风雨之夜辞去家人后的勇敢前行……她用自己的热血与青春、跋涉与牺牲,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不畏风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什么才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农村走出去的人很多,自己就是那个要回来的人吧,基层工作很难,但总得有人来做的。”当贫困户黄仕京问黄文秀为什么在北京读书后又回到山沟沟工作,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看似朴实无华,内心的坚定却溢于言表。“斯土斯民,情之所系。”黄文秀以实际行动为当代年轻干部树立起了一面精神旗帜,重新定义了个人理想与价值的真谛。同时,她也像是一面镜子,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个人追求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间的差距。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有的人越来越关注个人理想的实现,却很少思考其与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社会发展之间的必然关系。少数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也是如此,他们更在乎的,是如何拥有一份升值空间大、薪水增长快的工作,如何拥有更大的房子车子、更美满安稳的家庭以及更高的生活品质。以至于常常容易在急难险重面前扛不起担子,在遭遇挫折后焦虑迷茫,在面临选择时患得患失。殊不知,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融入到为民服务的实践中,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才能避免陷入空虚、迷茫和平庸。
黄文秀的入党申请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他人、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学习黄文秀,不仅要学习她投身基层的义无反顾、扎根一线的倾情奉献,更要学习她“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可贵精神品质。
近年来,在扶贫道路上涌现出了许多与黄文秀类似的典型,比如因白发意外“走红”的云南楚雄大姚县“80后”扶贫“老干部”李忠凯,比如驻村扶贫一年间曾走得双腿红肿、为村民们打通公路的因车祸殉职的扶贫女干部王秋婷等等。那些把青春奉献给祖国广袤农村大地的年轻人们,是这个时代所必须铭记的人。作为当代的年轻干部,我们要以这些榜样为指引,把个人的在追求建立在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基础上,接好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接力棒”,让初心在更具泥土气息的奋斗路上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