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专家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毕研韬:中国亟需提升公共外交能力
发布时间:2007-11-23 14:46:58来源:
    中国的迅速崛起正招致更多的国际压力,国际因素对中国发展的制约日益凸现。而中国要改善国际生存环境,就必须全方位提升对外交往能力,尤其是公共外交(publicdiplomacy)能力。为此,笔者认为,中国应当首先深化对“公共外交”的认识,扫除认知上的偏差。

一、

何谓“公共外交”?

  一般认为,“公共外交”是1965年由当时的美国塔弗兹大学学者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Gullion)首先提出的,其定义为:“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含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一国私人利益集团与另一国的互动,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流通。”

  1987年,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把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

  我国学者唐小松把“公共外交”界定为“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即通过情报、国际信息、文化交流项目、媒体等手段影响国外民众和舆论制造者,为一国在海外创设良好的形象,进而增进国家利益的活动,是信息时代各国实现国家战略利益的重要工具”。

  虽然国内外对“公共外交”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对“公共外交”的动机、目的、内容、渠道、实施主体与实施对象的认识十分接近。

二、“公共外交”的特征

  刘炳香总结出了“公共外交”的四个基本特征,笔者用传播学术语将其转述为:传者为一国政府,受众为目标国公众,渠道是间接的,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最大化。刘炳香还将“公共外交“与“公共事务”(publicaffairs)、“公开外交”(opendiplomacy)、“政府外交”(officialdiplomacy)、“民间外交”(或民际外交civildiplomacy)进行了概念层面的区分。

  唐小松在分析了公共外交在国家外交战略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国实施“公共外交”方面存在的缺失后,提出了改进我国公共外交工作的四条建议:构建个性公共外交机制、有的放矢地改变“观念市场”、确立“精英效果理论”、转守势为攻势。

三、四点建议

  笔者在此就我国“公共外交”实践提出四条建议:

  1、努力协调我国“和谐世界”的新理想主义主张与“公共外交”维护国家利益的特性。既然“公共外交”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那又该如何调整与建立“和谐世界”的关系?笔者认为,如果中国的“公共外交”只停留在泛泛的文化输出和形象塑造上,“公共外交”的能量将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势必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当然,我们也应接受美国把“公共外交”蜕变成“危机公关”的教训。

  2、将“公共外交”置于“N渠道外交”(“多元外交”)的大背景下考察。信息时代的对外宣传是“整合型”(integrated)的,因此必须通盘考虑“公共外交”与其他形式外交的技战术配合,使各种外交手段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共外交”单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美国的外交实践与理论都倾向于“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的融合,因而“公共外交”的“公开性”特征将逐步模糊。

  3、全面了解目标国的舆论机制和决策机制。“公共外交”的实施路径是通过影响目标国的公共舆论来影响其政策制订。对此,有两句话颇值得我们思考:一是前英国驻欧盟常任代表迈克尔·巴特勒(MichaelButler)的坦白:“公共外交的目的是影响标的国家的舆论,使其顺应英国政府的期望,使英国公司或其他英国机构获取利益。”二是阿尔蒙德(GrabrielA.Almond)认为,外交决策过程中的舆论主体主要分为四类:普通公众、关注问题的公众、舆论精英和政策精英。

  4、必须认识到“公共外交”是一门精密学科,应当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加以研究。“公共外交”的长、中、短期目标要有机结合,对渠道的设计、开发与维护要与时俱进,对目标国公众的认知特点有全面的把握,对目标国中“有学识的群体”和“沉默的大多数”之间的互动有深入的分析,对人力、资金、时间、组织建设诸方面有全盘的筹划。

主要参考文献

  1、毕研韬.书评:《日美舆论战》.[香港]《传媒透视》.2007年11月号

  2、刘炳香.什么是公共外交.《学习时报》.2005年7月9日

  3、唐小松.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国家战略工具.《东南亚研究》.2004年第6期

  4、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2期

  5、赵启正.加强公共外交促进国际交往.《文汇报》.2007年6月18日

  6、朱虹.公共外交:全球化中外交理念的新发展.《学习时报》.2006年3月8日

  (作者系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本文由《光明网-光明观察》首发。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光明网-光明观察   毕研韬 

(作者:  编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