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专家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杨涛:美联储降息,A股市场意欲何为
发布时间:2008-01-23 10:41:22来源:

  据最新消息,在周二美股开盘前,美联储宣布将隔夜拆借利率降低75个基点,降至3。50%。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声明称,"鉴于经济前景持续弱化、经济成长向下的风险不断提高,委员会采取了紧急降息措施。"这一措施超过了市场预期,也是联储在全球股市崩跌后而企图缓和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采取的重要步骤。在此消息影响下,虽然美股开盘续跌,纳斯达克指数跌117。7,跌幅5。03%,标准普尔跌43。4,跌幅3。56%,为历史上开盘最差表现。但盘中低开高走,跌幅逐渐收窄。同时欧洲股市也盘中上扬,德国等多个国家的股指已经翻红。与美联储相呼应的是,加拿大央行于1月22日22点宣布降息25基点至4%,称近期需更多措施刺激经济。
  由此看来,在近期全球经济预期渐趋悲观,次级债危机蔓延范围可能增加,以及全球"股灾"阴影笼罩之下,欧美政府开始着力挽救颓废的市场信心,避免一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看到,自去年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经济金融运行中的一些深层矛盾开始显现出来,虽然各国政府一度采取了多项舒缓危机的政策,并且在去年下半年,似乎各国金融市场已经风平浪静。但是,近日的一系列消息使危机再起波澜,其中1月15日,花旗集团爆出去年第四季度巨亏98。3亿美元的消息,1月17日,美林公司也宣布去年第四季度亏损98亿美元,这分别为两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在这些"利空消息"前赴后继的影响下,一时间华尔街人心惶惶,而次级债风波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的第二轮冲击,也颇有山雨欲来之势。这再次引发了投资者对次级债危机的担忧,以及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恐慌,从而在股市中充分宣泄了出来。在美股连续下跌之后,已经处于"股灾"边缘,因此联储出台救市政策也是情理之中。
  应该说,目前全球资本市场的联动性在增强,而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的增加,大陆A股市场与境外股市的联动性逐渐加强,屡次出现的一种情况,是美股大跌,进而港股就会下跌,接着A股也会暴跌,1月17日以来,这种场面再次重演。然而令人疑惑的是,A股的暴跌程度远远超过很多受次级债拖累的市场,一时间,不仅A股难以在全球股市震荡中"独善其身",而且成了更加敏感的"风险放大器",这不由得使人感到不解。
  当然,必须承认,在对美国经济可能拖累全球经济的恐惧下,亚太股市成了重灾区。除了次级债对于国内金融机构有限的资产损失影响之外,人们所考虑的,是次级债危机的蔓延很可能使美国经济进入下行周期,这使我们的出口必然遭受更大影响。我们知道,2008年,由于全球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国内密集出台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出口,以及优化贸易结构的多项政策,人们一直预计出口增长会有所下降。现在,如果美国经济持续走弱,考虑到中国对美国出口的重要性,那么很可能发生出口需求的较大下降。这不仅对相关国内产业的盈利能力有影响,而且在当前宏观政策趋近的情况下,加大了国内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应该说,这是国内投资者最直接的担忧,也是境外金融波动对A股最直接的影响。
  除此之外,能够解释A股近期持续暴跌的,还有其他几方面的因素。
  第一,境外短期资本对A股市场的冲击不容忽视。在实际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短期资本等"热钱"的涌入,也使境内股市与境外的联系更加密切。据统计,2002年以后,短期资本流动由流出转变为流入,从1998年的-900%转为2006年最高时超过50%,这种转变正是使这几年外汇储备加速增长的另一原因。在这些流入的短期资本中,除了如QFII等经由合法途径进入的资本之外,还有大量通过非法和地下通道进入的资金。这些"热钱"主要追逐的就是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以及房地产代表的非金融资产。由于这些境外资本往往在国际化视野下进行投资,因此其投资行为容易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这也加深了A股市场与境外经济金融走势的联系。例如,去年"2·27"A股大跌后,海外市场也出现了大跌,人们发现日元的套利交易在这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于是开始加以关注。此后美国次级债问题进一步爆发,导致日元套利交易的平仓操作加剧,这个因素传导到境内市场,客观上也对"8·1"下跌有作用。总的来看,在我们对外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境外金融冲击的"蝴蝶效应"会逐渐显现,而境外投资资本利用我们尚显薄弱的监管体系,来大幅影响A股波动的可能性也愈来愈大。因此,在考虑股市稳定的时候,今后不仅要关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更要从国家安全战略的角度加以重视。
  第二,公众对境内宏观经济走向的担忧在增加,这是导致本轮下跌的基本面因素。A股市场与美股几乎同步宣泄,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1月15日A股已有了调整迹象,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近期宏观调控政策的忧虑。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的原则,用来应对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对2008年宏观调控,市场最担心的是计划性手段的不确定性,此前人们预期的,是政府将更多运用信贷控制工具来干预经济。但近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各种价格管制政策的连续出台,这种行政计划手段虽然在短期内立竿见影,但却对投资者心理是一个重大打击,因为其提高了政策调控的不确定性,使微观企业的行为难以适从。就此意义上说,A股近日表现,也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的计划类调控政策,未来可能对相关行业和企业造成较大冲击。另外,近期政府的"大部制"改革传得沸沸扬扬,这直接涉及到未来政府权力构建与股市监管格局,也同样增加了投资者对未来股市发展前景与政府政策变化的担忧。
  第三,监管部门在防范金融风险、促进股市健康发展方面的理念存在模糊,增加了A股大幅波动的可能。从表面上看,监管机构在美国传来花旗巨亏等利空消息后,紧接着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似乎有些欠妥。而近日中国平安(601318行情,股吧)宣布再融资1600亿元,也有"火上浇油"的嫌疑。假设政府真有趁机"挤出泡沫",并且通过挤压股市财富效应而释放通货膨胀压力的想法,那么这种"以毒攻毒"的办法,对经济金融改革确实贻害无穷。一则,从金融角度来看,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使政府对资产泡沫的担忧不断增加,进而或许会尝试运用更强力的手段来调控股指。但换个角度来看,当前股市存在的种种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市场化改革不足,以及监管职能不够两方面根本原因,而非市场因素所造成的。在此情况下,政府对A股的调控过度,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并且存在刺破泡沫而引发危机的可能。二则,从经济角度来看,当前的情况与1997年的国内外形势也有类似之处,即国内经济在存在过热风险的同时,国外却面临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风险,因此如果紧缩政策运用过度,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这样,如果忽视经济逆转的可能,宏观调控中强调片面的政策作用,也有"过犹不及"的可能。三则,造成当前通胀压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股市的财富效应的作用非常有限,即使有的话,也不是多数普通投资者所享受的,因此"挤压泡沫"来防通胀压力,显然是找错了目标,并且弊大于利。
  第四,政府还没有完全起到资本市场"守夜人"的作用。政府对股市发展的责任,不仅要防止非理性上涨,也要避免过度暴跌。由于股市涉及社会公众的面很广,各国经验都表明,一旦股市暴跌,对经济社会稳定的冲击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国外政府的"救市"行为。然而,在我国,这样一套机制似乎还未建立起来。无论如何,一个经常出现股市暴跌的市场,会从根本上动摇投资者信心与金融基础,也不符合发展和谐社会、使更多群众享受财产性收入的原则。因为,由于中小投资者面临信息、资金、技术等劣势,因此在股市上涨时,获利水平会低于机构和大资本拥有者,而在股市下跌时,则会遭受更大的损失。这样,在每一次股市暴跌之后,都事实上形成财富的再分配作用,即财富从中小投资者向大资本、大机构的转移。从此角度看,放任股市暴跌实际上造成了社会矛盾的积累,在本轮牛市把越来越多公众都吸引进来的情况下,其危害是深远的。(作者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稿源:和讯网 作者:杨涛

(作者:  编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