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应是人民群众的‘守夜人’、‘巡夜人’。深夜正是大家下班的时候,是城市管理的薄弱期,到外面去转一转,这时候看到的问题最真实,也是最需要解决的。”
“我深深地热爱这座城市,这里的人民。”这是2007年1月李宪生再次当选为武汉市市长时对记者说的话。一年后,李宪生升任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
李宪生出生于1954年,在其人生轨迹中,有着丰富的阅历,当过兵,做过工人,历任的职务有10多个,除了任十堰市委书记3年,工作重心一直没有离开武汉,因而他与武汉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2002年8月,李宪生第一次当选武汉市市长。
武汉市民对他们这位市长的要求其实很简单,他们不要求别的,只想要一个和他们一样真正热爱武汉的市长。毋庸质疑,李宪生做到了,他对武汉深深的热爱发自于内心之中,并融入了城市管理之中。
“武汉在哪里”
武汉位于横贯东西的长江、沪汉蓉高速公路和纵穿南北的京广铁路干线、京珠高速公路的“十字”交汇处,得中独厚,辐射四周,正好是中国经济地理的“天元”之位。然而,不管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的以珠三角、长三角为重点的东部沿海开放,还是9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再到后来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所有的政策似乎都与武汉有关,但都与武汉擦肩而过,武汉成为“政策边缘化”的城市,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处于“不是‘东’‘西’”的尴尬境地。
当“武汉塌陷”、“失意委顿的武汉”成为中部地区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关注讨论、甚至成为人们嘲弄的话题时,深爱着武汉并身为市长的李宪生正悄悄地设计着武汉前行的方向。如何重新为武汉定位?如何发挥武汉在新时期的优势和作用?拥有博士学位头衔、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李宪生压力是巨大的,他也是十分清醒的。他说:“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不能也不敢太急。在困难中急躁,就容易乱了方寸。”
2003年3月,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李宪生,针对武汉困局,在全国人代会上向温家宝总理连续三声追问:武汉在哪里?武汉在哪里?武汉在哪里?立时吸引了周围人的注意,“难道武汉市市长不知道武汉在哪里?”但温家宝总理听懂了李宪生的问题———他是指武汉的作用应体现在哪里,在新时期武汉在经济地理上的定位。后来,温总理在谈话中说,武汉在哪里?武汉在中部崛起中
毫无疑问,李宪生不仅是一个战略家,而且是一个懂得推销城市的人。紧随李宪生追问“武汉在哪里”而来的,首先就是国内外媒体对武汉的长篇分析性深度报道,由此,武汉“借”媒体之力进行了一场成功的城市营销。随后,李宪生大胆地提出了“武汉要充当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打造武汉城市圈”、“做中部崛起的先行兵”等发展战略。2006年4月,中央关于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正式出台后,武汉夺得了发展的先机。
海尔工业园、富士康、乙烯工程、东风本田、神龙二期、武石化扩建、武钢二冷轧二硅钢、武钢江北基地、中芯武汉工厂等一大堆项目开始落户武汉;一系列的中央、省级重点项目在武汉落地生根,城运会,八艺节,女足世界杯等大型盛会落户武汉……
2007年12月,历经5次修改之后,以“两型社会”为主题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花落武汉城市圈,武汉再一次在群雄逐鹿的中国城市竞争中胜出。闻听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后,李宪生感慨万千说道:“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找回大武汉,打造中部崛起战略支撑点的难得机遇!”
正是由于李宪生这种“大爱”,解决了武汉的发展方向问题,解决了武汉的地位问题,解决了武汉的潜力问题,才有了武汉的大变化,才使位于内地的武汉,敢于发出要跟沿海城市相媲美的强音。
在武汉博物馆里,收藏着一辆武汉人称之为“麻木”的电动三轮车。这辆车牌号为20001的“江城第一麻”,曾经是一名复员伤残军人赖以维持生计的工具。而如今,它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作为武汉“麻木”时代的一个见证。
所谓“麻木”,其实就是三轮车。武汉的“麻木”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主要是部分下肢肢残的人购买三轮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90年代初,部分肢残人由于就业困难,开始利用残疾车载客营运。同时,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下岗职工增多,部分下岗人员见此方式投入少,见效快,纷纷仿效购车营运。短短几年,“麻木”数量迅速膨胀,据不完全统计,至2003年上半年,全市有“麻木”数万辆从事营运,形成了武汉市别具一格的“麻木大军”。
“麻木”的出现与武汉三镇现代化的交通形成极不协调的一幕,人们戏称武汉为一个“大集镇”、“全国最大的县城”,它困扰了武汉14年。在全国历年的城市评比中,“麻木”都严重影响武汉的成绩。一些外商准备来投资,但看到满街乱窜的“麻木”后,投资便没了下文。据统计,自1998年以来,武汉市因“麻木”违章引发交通事故3300余起,造成275人受伤,207人死亡。“麻木”这种落后的交通工具阻碍了武汉市城市交通发展的文明进程,更严重阻碍了武汉迈向现代化国际性大城市的步伐,已成为江城的公害。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品味,坚决取缔“麻木”的市民呼声日益高涨。
这时,武汉市委、市政府选择了一个非常有策略的方式,决定让市民自己来选择要不要“麻木”。调查结果显示,830万市民绝大多数赞成取缔。但是3万多“麻木”车主多是伤残人员等困难群体,取缔“麻木”等于切断了他们的生计,政府岂能放任不管?“虽然相对于830万市民,这是不到1%的小部分人利益,但是依法行政也必须要照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李宪生说。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武汉市政府提出了“依法行政,有情操作”的理念。在禁麻措施得到省市两级人大常委会通过之后,2003年5月19日,武汉市作出了类似于“赎买”的政策,由财政拿出1。5亿元左右回收三轮车,并为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三轮车主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凡是在规定期限内交出三轮车的,可以得到市区两级政府提供的奖金。6月初,武汉市又把出租车起步价调低到3元,延伸了公交车线路,方便群众的出行。事情进展的顺利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从5月20日第一辆“麻木”上交开始,到6月24日一个月的时间里,武汉市回收了全部37000辆“麻木”,没有引起任何社会震荡。随之,武汉“禁麻”做为中国城市管理艺术中最经典的案例之一,获得了广泛传播。
武汉在深入总结禁麻成功的经验时,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交由群众自己讨论决定,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有情操作”。对此,市长李宪生的体会是:“我们政府要充分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第一个上交“麻木”的车主吴后刚印证了李宪生的话。他说:我是第一位交车的有证三轮车主。我和爱人下岗后就靠开“麻木”,“麻木”成了我家的生活支柱。5月19日深夜,社区领导上门做我们的工作,我和爱人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第二天凌晨,我们仍然第一个交车,领到了车子回收款和两个月过渡生活费。区里还给我办低保手续,这下我心里踏实了。
从领导科学的角度看,“依法行政,有情操作”,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领导艺术。作为领导者,如果都能象李宪生一样,善待人民、爱护百姓,得到百姓的支持、拥护,那么还有什么困难解决不了呢?
“做市民的守夜人”
李宪生说:“我这人一不懒、二不贪,这是我最自信的地方。我了解武汉,会更热情、更执着地为武汉做事。我熟悉武汉,对她的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我愿意付出全部心血,让她成为心目中最美的天堂。”
过去的几年里,李宪生一直努力这样做着。据李宪生身边工作人员介绍,他经常晚上驱车在街上转,发现问题马上打电话叫来相关负责人处理,有时会转到晚上11点。当有记者问到这个事情时,李宪生笑着说道:“政府应是人民群众的‘守夜人’、‘巡夜人’。深夜正是大家下班的时候,是城市管理的薄弱期,到外面去转一转,这时候看到的问题最真实,也是最需要解决的。”他又笑道:“不少部门负责人称最怕‘半夜机叫’(指手机在半夜响起),肯定是有事情要解决。有时会到晚上11点,现场要求一些部门领导处理问题。我巡视守夜,是想看到最真实、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从李宪生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他所管理的这座城市的爱,对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市民的爱。对此,李宪生说道:“亲民,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情,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站在群众的基础上考虑他们的利益和想法。”正是因为有着这份“大爱”,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武汉会成为一座国际化的城市,会是下一个上海,也会是下一个香港!”
稿源:决策杂志
作者:苏洁 曲佰军
(作者: 编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