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市委、市政府各级领导在《昆明日报》上公布电话号码,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可是,一些昆明市民拨打官员电话之后,发现无人接听,于是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各级领导又一次“作秀”。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武汉等一些城市就实行了市长电话号码公开制度,市政府官员昼夜轮流值班接听电话。笔者曾经在市政府工作一段时间,有幸了解市长电话的运作流程。进入本世纪之后,各地的市长电话几乎销声匿迹。昆明市委、市政府公开电话号码,无疑是旧话重提,但会不会无疾而终,人们还需拭目以待。
官员公开工作电话号码,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常态,也是法律的基本要求。政府官员必须时刻面对选民,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决策水平,纠正工作失误,争取选民的支持。如果官员公开电话号码后,无人接听,那么,公开电话号码的举动就是对选民的戏弄。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规定,如果政府承诺公开信息或者法律规定政府必须公开信息,政府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也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政府机关及其官员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公开电话号码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选民进行投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没有按时处理,那么,政府机关及其官员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电话公开制度如果没有制裁要素,那么,公开电话号码就变得毫无意义。
许多民主国家政府官员之所以愿意公开电话号码,除了法律约束之外,还与他们的选举体制有关。如果政府官员不接听电话,或者对选民电话投诉不予重视,敷衍塞责,那么,选民可以用选票直接惩罚他。所以,在增加政府信息透明度的同时,还应当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尽快实行社区居民自治制度,让社区居民利用自己的选票选举产生政府官员。只有这样,才能把官样文章变成扎扎实实地惠民举动。
一些新闻评论者的认为,强迫各级党政机关官员公开电话号码,是人治的表现。也有一些评论者直言不讳,认为这是“一个人”的改革,而不是一个“官员”的改革,这些评论用词尖刻,但确实振聋发聩。上个世纪全国各地市长电话销声匿迹的现象足以说明,如果缺乏严格的制度支撑,或者没有自上而下的民主体制改革,那么,所谓雷厉风行的政府信息公开举措,到头来肯定会昙花一现,成为选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笔者不愿意给昆明市委、市政府的改革泼冷水,但是,改革者必须意识到,这样的改革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执政惰性问题。市委书记纵有三头六臂,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制度,没有强有力的选民监督,那么,这些改革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解决不了实质问题。
稿源:荆楚网 作者:乔新生(湖北省传播法研究会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作者: 编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