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 > 专家观点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夏昌奇:中国元素和“民族”的出路
发布时间:2008-05-06 16:28:17来源:

  图书管理员转身去拿我预订的书,我看到她后颈处的文身,是两个汉字——“因缘”,相当显目。她觉得汉字很酷,虽然大致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但当我告诉她这两个字来源于佛教时,她仍惊讶不已。
  周末看电视直播NBA的比赛。在比赛间歇插播
  的商业广告中,海尔电器名列其中,广告内容很本土化,走的是国际大公司的路子。海尔是NBA的赞助商之一。
  在纽约曼哈顿的迪士尼专卖店,成千上万种商品,几乎全部“Made in China”,这让想购买礼物带回国的中国游客犯了难。
  以上罗列的,仅是我感受到的一部分。在美国要找类似这样的“中国元素”并不难,至少不会难于在国内城市找到麦当劳快餐店,观看好莱坞大片。
  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全球化”。现在要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和经验这可以说是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开放,英语里多表述为开门,是一个更形象的说法,当然也是从西方的角度来说的,总免不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嫌疑。中国门户开放的这30年,虽然既非空前,也不会绝后但的确值得反思。
  总体上看,中国从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了增长的益处,但同时付出了不菲的代价。面对日益强烈的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冲突,中国要向何处去?我们正处于十字路口。
  这并不是一个开与关、进与退的单项选择。关于全球化的各种理论中,对于全球化悖论的讨论尤其引人注目。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自由的市场和贸易,但市场无法解决公平问题,理论上需要世界宪法和世界政府的存在。但各国之间的边界意识不是淡化,而是强化。领土之争并非个别现象,军备竞赛并未降温。“全球治理”还只是一个好的理念,强权才是国际硬通货。
  另一个显著的悖论是趋同与求异。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不是国际主义和普世价值的流行,而是民族主义的强化和文化冲突。这些冲突不是仅表现为思想和意识,而是血腥暴力甚至战争。冷战虽然结束了,但你死我活的竞争心态和思维定式并没有变。
  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大国崛起论”和“西方阴谋论”。放到全球化的视野中,我们不难看出源头。对于民族主义,我们斥责其情绪化和非理性,而忽略了历史和现实的,至少是在现阶段的某种必然性。事实上,我并不反对某种民族情绪的适度表达。这至少比直接的武装冲突要好得多。就像奥运会的初衷,试图用体育比赛来替代战争。但同时,我质疑民族主义的取向。以暴易暴、以牙还牙是暴力的逻辑,而完全没有文化宽容的余地。
  我记得曾与一位研究美国史的前辈学者长谈,他认为人类的未来是世界主义的。听此言,我想起了康德。在康德看来,世界主义不是空洞的理想,而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人类具有面对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时道德意识觉醒的可能和能力。文化宽容是走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惟一途径。
  人类的认知能力已很强大。我们制造的核武器足以在顷刻间毁灭地球。但愿我们的道德意识能够像康德预料的那样觉醒,而且但愿人类不是在面临核战争的灾难时才能够醒悟。

  稿源:长江日报
  作者:夏昌奇

(作者:  编辑: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