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阵地来稿

东湖评论:陀螺式坚守映照鄂州文明温度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7日11:32 来源: 荆楚网

在湖北鄂州杨湾街口,39岁的辅警李超用十年光阴诠释了“坚守”的另一种形态。当他的“非标准”指挥手势被荆楚网镜头捕捉时,这个被网友称为“陀螺哥”的基层工作者,以每分钟数十次的转身频率,在车流人海中舞动出城市文明的独特韵律。

责任在肩的“动态屏障”。“要将行人护在身后”——这是李超写在执勤日志扉页的话。他独创的“人墙疏导法”虽不符合标准手势规范,却用身体在斑马线上筑起移动安全线。早高峰5000余人次的通行量里,他始终以背对车流的姿势站立,用高频转身化解潜在风险。这种“不规范”的守护,实则是将责任具象化为空间关系的智慧。正如鄂州市交管支队支队长所言:“他的每个手势都在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当责任不再局限于规程条文,而是转化为对生命本能的守护,平凡的岗位便升华为文明的灯塔。

敬业精神的“时间刻度”十年风雨无阻的坚守,在李超身上凝结成可触摸的时间质感。晨曦微露时佩戴的白手套,寒夜里呵出的白气,早高峰后发胀的臂膀——这些细节构成了敬业精神的微观图谱。他自创的“三步疏导法”:预判车流、手势引导、口头提醒,将复杂路况转化为有序的节奏。这种“鸡排哥”式的工作哲学,揭示出敬业精神的本质:把重复做到极致,将平凡铸成非凡。当网友称他为“马路指挥家”时,正是对这种时间雕刻的敬意。

文明建设的“柔性力量”。李超现象折射出城市文明建设的深层逻辑。他的“不规范”手势能获得群众高度接纳,关键在于建立了情感联结机制。用方言喊话提醒、为老人调整通行节奏、在暴雨中为行人撑伞,这些超越职责的细节,让文明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温度。当“陀螺哥”成为城市名片,说明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可亲可感的载体。正如报道中陈阳所言:“每天见他两次,就记住了这座城市的温度”‌。

站在2025年的初冬回望,李超的转身已成城市文明的隐喻。当责任转化为本能,敬业升华为艺术,文明便有了具体的模样。这个在斑马线上旋转的身影,用十年光阴证明:真正的坚守,是把每个平凡时刻都站成文明的坐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郭怀德

责编:阮琼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