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每天不一样”,是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引来的那一场改革春风促使中国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全国上下迎来了一场思想上的解放、经济上的腾飞。武汉作为改革的重要参与者、践行者,40年来,武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在这斗转星移的四十载岁月中,武汉每天都在书写不一样的传奇,朝着“大武汉”的复兴之路豪迈前行。
经济高速增长,武汉人的收入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9.91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13410.34亿元,提高了335倍。1978年武汉人均GDP仅有735元,2017年人均GDP达到123831元,是40年前的168倍,平均每年增长10%。以小商品市场“汉正街”模式的主要开创者,改革先锋郑举选为例,在上世纪70年代末经商还被禁止的情况下,郑举选和他的朋友们为谋生铤而走险,不幸遭遇牢狱之灾。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政策越来越宽松,郑举选的生意才从地下转到了地上,在他的带动下,汉正街小商品市场拉开了全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幕,1982年,汉正街率先突破政策限制,允许批发销售,获得了“天下第一街”和“市场流通体制改革风向标”美誉。他的传奇经历,在改革开放后的个体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串清晰脚印,也是武汉人收入增长的一个鲜明代表。
科技迅速发展,武汉人创造力越来越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从百余年前的“汉阳造”,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武钢、武重等一批“武字头”企业相继落子,工业重镇一直是武汉的“城市名片”。改革开放之初,武汉工业体系还是以重化工业为主、轻纺工业为辅,但是随着改革深入,“结构单一、发展粗放、活力不足”等产业弊端逐渐暴露。时至今日,在对传统制造业转型提档升级同时,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武汉造”逐步崛起,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步入“万亿俱乐部”。从武汉中国光谷的国家存储器基地,到武汉开发区的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从东西湖区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到新洲区的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2007年以来,武汉先后获建30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大国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武汉为了留住人才,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毕业生安居保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放宽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试行政策》、《武汉市大学毕业生在汉工作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3份新政,探索聚才武汉样本,为留汉大学生送出“落户、住房、收入”三个“大礼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留在武汉,为武汉的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治理创新,武汉人的日子越来越舒适。印制社区黄页发放到户,上面网罗管道维修、快递、家政等便民电话,让居民不用出门就能享受到便捷服务;行政执法事项下放到街道,城管、工商、食药监等部门的执法人员由街道统一调度,接到投诉后,联合执法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理,避免了以前力量分散、多头执法、协调不畅等问题……武汉创新社会治理成效显现,百姓办事方便了,生活品质提升了。武汉的百步亭社区更是进一步走在全国前列,将房地产的开发建设、政府对社区的职能管理和社区的物业服务三者结合起来,打造“建设、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通过“企业服务社区”发展模式,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探索了一条全新的社区管理之路。社区党建和治理创新的探索者、百步亭社区党委书记茅永红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回到武汉创业,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设计规划,多次赴国外考察,并向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请教,把当时还是一块近千亩的荒地的江岸区后湖乡百步亭打造成理想的社区。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百步亭社区如今已经形成“党的领导、政府服务、居民自治、市场运作”的管理机制,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联动”服务机制,成为了一个“居民急难问题随时解决,小事不过夜,大事不隔天,纠纷不出楼栋,矛盾不出苑区”的和谐大家庭。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武汉投资近260家,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59条,外国在武汉设有4家总领事馆及20家经贸机构,中欧(武汉)国际货运班列业务延伸至28个亚欧国家,如今的武汉已初具国际化大都市风范。四十载改革变迁,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武汉形成了全面开放格局,热情的武汉人大开门户,以每天不一样的姿态,广迎天下宾客,创造出一个个改革奇迹。“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故事仍在继续,未来武汉人还要一代又一代接力下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新时代创造“大武汉”的新奇迹!
稿源:荆楚网
作者:黄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