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李思辉
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做好“搭台”“筑基”“转化”工作,突破发展瓶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最后一公里”,让发生在湖北的海量科技创新成果,变成更多激荡人心的荆楚故事。
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湖北省共有26项成果(通用类)获奖,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中国科技界的年度盛事,也是一个个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的科学家,闪耀在大众视野、接受社会致敬的时刻。
“只要听说有蝙蝠的地方就去,足迹遍布了28个省市,像大海捞针一样。”正是凭借这种钻劲、干劲,“蝙蝠女侠”石正丽研究团队十多年如一日开创国内系统研究蝙蝠病毒的先河,对动物源新发病毒病原学、新病毒发现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正是为了不让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武汉大学的科研工作者与其他单位的科学家一起苦心钻研国产技术,实现530多万辆重点营运车辆的跨地区精细化监管,有效减少了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建立了全海域船舶监管与搜救信息系统,被渔民誉为“海上保护神”;正是为了让更多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华中科技大学徐顺清教授团队苦心钻研出“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助力于保障我国饮用水安全……面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我省每一位获奖者、每一个获奖项目,既体现着我省在科技前沿领域创新突破的实力和水平,也彰显着湖北科技界挑战难题、奋力突破、矢志自主创新的劲头和风采。
湖北是科教大省,科教人才众多,科技实力雄厚,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最大的潜力是创新潜力。但是,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发展优势。创新驱动的动能严重不足,是我省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老问题。
在为湖北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欣喜欢呼的同时,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为什么湖北有居全国前三甲的科教资源,但经济发展并没有相应的位次?创新资源优势没能转化为创新发展胜势,重大创新平台支撑不足、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不足是重要原因。既然知道症结所在,那么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如何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让产学研更科学对接?不要让问题变成“老生常谈”,做好“搭台”“筑基”“转化”工作,突破发展瓶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最后一公里”,才能从问题中开拓广阔空间,从短板中挖掘无限潜力。
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讲到:“我要向每一位科学家、每一位工程师、每一位‘大国工匠’、每一位建设者和参与者致敬!”党中央国务院连续19年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隆重表彰杰出科技工作者代表,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深挚关怀。尊重知识、崇尚科学、鼓励创新,整个社会都需增强这样的认识。对我们这样一个科教大省的广大领导干部而言,更需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只有让发生在湖北的海量科技创新成果,变成更多激荡人心的荆楚故事,才是对科技创新、对科学家、对科技工作者的最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