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李思辉
陪伴不仅仅是“守在身边”。积极关注孩子的行为、情感和思想,蹲下身子与孩子互动,才能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一起享受欢聚时光,体验无拘无束的童真时刻,才能播下爱和幸福的种子。
明天是“六一”儿童节,很多人在琢磨,该送孩子什么礼物。多位知名艺人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公益活动,发出“陪伴是成长最好的礼物”的呼吁,引发很多共鸣。
乍一听,不免有疑问:陪伴孩子不是很平常的事么,值得郑重其事地强调吗?事实是,很多家长在陪伴孩子上做得很不够。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七成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此前一份针对武汉13个城区、3000个家庭展开的调研数据显示,35%的孩子认为“父母陪自己太少”,“多陪陪我”位居心愿榜榜首。
陪孩子不是一件小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特别强调,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价值观、健全人格,都需要在父母的陪伴下奠定。陪伴的缺失,可能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性格孤僻、自制力差、暴躁任性……值得注意的是,陪伴不仅仅是“守在身边”。积极关注孩子的行为、情感和思想,蹲下身子与孩子互动,才能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一起享受欢聚时光,体验无拘无束的童真时刻,才能播下爱和幸福的种子。这不是把孩子丢在一边,只顾打麻将、刷手机就可以实现的。“形式上的陪伴”本质上是一种无效的陪伴,高质量的陪伴才能沁润人心。
著名企业家任正非在谈到和女儿的关系时,表示对孩子们亏欠良多,“没有陪伴他们童年时光,也没有参与他们的青少年时代。”岂止任正非,很多人一生的遗憾都是“没有好好陪伴孩子。”这样的遗憾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一方面,做父母的,应该增强责任意识,更多陪伴孩子。另一方面,社会也应对为人父母者多一些体谅,保证正常的休息权和休假权,让“缺席”的父母有更多机会陪在孩子身边。《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期节目的内容令人动容: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回来过年,小女孩大大的眼睛传递出满满的幸福;父母节后要走,女孩饱含泪水的眼睛深深地表达着不舍。6000万留守儿童缺乏陪伴的问题,一直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应该引起更充分的关注,努力在改革发展中求解。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被温柔对待,是家庭乃至社会应尽的责任。“寄千金,不如寄一人归”。一些人热衷于给孩子买东西、给红包、置房产,却疏于陪伴。孩子不是一个冰冷的保险箱,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稚嫩生命体,他们需要的不是一味的物质填充,而是更多的呵护和陪伴。再忙也要尽可能地陪伴孩子,孩子的童年和成长只有一次,让我们用陪伴作最长情的告白,用一个个温柔的眼神,一句句亲昵的呼唤,一次次温暖的拥抱,温暖孩子心灵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