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浙江衢州市实验学校餐厅内,一名六年级男生吞咽不慎,馒头滑入气管,陪餐教师刘绍光第一时间运用了海姆立克急救法,让学生吐出气管内的馒头,从而转危为安。(据6月19日《钱江晚报》)
急救成功,得益于老师参加过学校的相关培训,也让人想起之前看过一段气管被堵后的处理方法,即海姆立克急救法:从后面抱住噎住学生的腹部用力往上顶压,并让对方身子前倾,低头。一下,两下,三下……“几近绝望的我,在学生背上用力拍了两下,然后又继续顶压他的腹部。第八下的时候,孩子一声咳,吐出一块奖牌大小的馒头。”老师跌坐在餐椅上,全身上下都在发抖!这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只有20秒左右,可又显得漫长揪心。
前不久,长春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易贵平午饭后在单位附近的友谊公园散步,发现落水者,救上岸后,迅速将落水者头朝下,猛劲敲击落水者的后背,敲击了60多下以后,落水者的手腕动了一下,又去给落水者人工呼吸,把他口中的异物吸了出来。不久后,落水者出现了心跳和呼吸。易贵平表示,平时有过一些相关的培训和演练。
这样的急救都被称为教科书式的急救,可写成案例。即急救程序是科学严谨的,可以成为学习的模板。教科书式成功要靠急救知识的普及,如果上述事件中,没有人懂急救,结果可想而知。5月7日,清华大学一名学生突发心脏骤停,宿舍楼内刚好配备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同学成功运用AED将其救回。如此巧合与幸运,也得益于急救培训以及清华校园公共电除颤计划的启动:整个学校装了341台AED设备,安装密度基本与日本持平。
急救上有“黄金5分钟”之说,而急救时间的赢得,要靠现场有懂急救知识的人员与相关设施。我们常看到感人的报道,有人晕倒,路过的医生或护士挺身而出,其实是幸运,刚好遇到了医护人员,如果不是这么巧,怎么办?这就需要大众能懂一些急救常识,诸如加强对公共行业从业人员的急救培训,在重点公共区域安装AED,以给生命一份安全保障。相关部门与机构,也不妨多进行这样的知识推广,包括学校与社区,更要多教育孩子与居民,懂些急救与避险知识,以少一些意外与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