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好市场主体结构的变化,如何更好回应新兴主体的关切,如何最大限度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还需要我们放下既有的成绩,时刻保持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
今年1月至5月,湖北省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63元,同比下降0.37元,低于全国0.73元。这一数字引发市场主体广泛关注。
看得见的实惠正在增多,看不见的隐形负担也在悄然减少。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到底如何,企业最有发言权。从2017年我省企业每百元营收成本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23元,到2018年低于全国0.18元,再到目前低于全国0.73元,反映出近年来我省在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成本上的行动和决心。“低于全国0.73元”来之不易,这背后是我省连续几年高密度出台降成本“红包雨”,顶格落实国家政策,以实打实的举措为企业降成本拓展空间。数字的变化在普通人看来也许微小,但其中付出的艰苦努力,真金白银为企业减负的力度却是巨大的。“低于全国0.73元”并不是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从中央到地方减负降本的政策红利在释放,逐渐传导给微观市场主体,激活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但同时,我国有上亿市场主体,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困难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把市场主体的活跃度保持住、提上去,需要我们不断跟进市场主体的新需求,解决新问题,把降成本的工作做到要害处、薄弱处。截至今年1月底,我省实有市场主体首次突破500万户大关,每万人平均拥有市场主体848户,位居中部第一。面对如此庞大的微观市场主体,如何把握好市场主体结构的变化,如何更好回应新兴主体的关切,如何最大限度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还需要我们放下既有的成绩,时刻保持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压力。
经济生活中,用数字说话是一种常见方式,但更重要的还是让市场主体说话,让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说话。数字不仅要看是否“漂亮”,更要看是否有“含金量”。让数字的直观感、客观性,与企业的获得感更匹配,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更一致,才能体现出减费降负、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效。同样是出台利好政策,是大水漫灌还是精准施策,是不折不扣落实还是蜻蜓点水掠过,数字上不可能有详细、鲜活的呈现,还得细心倾听企业心声,实地探访企业面临的问题。善于探寻数字之外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敏锐把握数字之外的市场动向和企业需求,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既看到优化营商环境取得的积极成效,也不能忽视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企业税费、交通成本、用能成本等还有没有可降的空间?政务服务“一张网”开通后,部门之间信息壁垒是否真正打破?小微企业融资难、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能否向前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的硬手段和软措施有没有同时到位?优化营商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不断向更好的方向迈进,才能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