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有基层同志在上级组织的调查问卷中写道:“我们没有什么意见,唯一的建议就是以后别再问我们有什么意见。”这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有些机关搜集意见、建议过多过繁,流于形式,反倒成了让群众极不耐烦的“没意见”。(9月3日《解放军报》)
以各种方式征求意见,是集思广益,推动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确保决策科学性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没有用好群众的“意见箱”,在征求意见上出现两种不良倾向。
一种倾向是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决策”,不重视基层意见,以致意见箱“落满了灰尘”。《半月谈》记者早前在部分地区调查发现,有的意见箱锁头已经锈迹斑斑,“肚子”里满是枯黄的树叶,还有一条脏毛巾……当询问往这个意见箱里投送意见建议多久能得到反馈时,工作人员答复“不知道”。类似的问题并不鲜见。实体意见箱变成摆设,甚至沦为了“垃圾箱”,网上意见箱也是徒有形式,反映渠道不畅。另一种倾向是表面上非常重视基层意见,实际上流于形式,频繁下任务要求基层干部写意见建议,最后也不了了之,反而加重了基层负担。
不注重征求意见,不能听到基层的声音,决策容易偏离实际;把征求意见当成一种形式,征求意见过多过滥,容易激起更多意见。前者的根源是官僚主义,后者指向的是形式主义,说到底都是对“征求意见”这一重要工作方法的人为扭曲。真正的“征求意见”,应该真心实意求教于百姓、问计于基层,必须实事求是、务实管用。把意见箱悬在墙上,把邮箱挂在网上,却没有放在心上,谁还会认认真真地提意见?看起来很重视征求意见,每部署一项工作,就到基层搞问卷调查、座谈了解,可问题反映报上去,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送上去,却石沉大海,难见回音。长此以往,谁还会相信征求意见的诚意?“征求意见”不能玩虚的。在我们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小小“意见箱”都曾发挥不可小觑的作用。今天,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各级各部门比以往更加需要集合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确保“开门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见箱”不仅没有过时,重要性反倒更加突出了。
有鉴于此,应尽快恢复意见箱反映民意、沟通上下、优化决策的功能。一方面应建立健全征求意见的有关制度,确保基层意见件件有反馈,事事有回音。另一方面应把征求意见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列入正风肃纪范畴,督促有关部门真正重视意见征集,涵养“闻过则喜”的雅量,把干部群众反映的问题当成“为民服务解难题”的着力点,把基层的智慧转化为治理的良策,而不是仅仅将其当成一种“程序”。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有啥说啥”是一种对党和政府莫大的支持、信任。擦亮意见箱,开门纳谏、开门决策,才能确保“征求意见”切实解决“意见”。
作者:李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