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今日头条

湖北日报:提升网络文学批评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2日09:16 来源: 湖北日报

图为:潇湘之梦﹙国画﹚刘一原作

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汹涌如潮,由之转化而来的影视剧更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产品。数据显示,经过20余年快速生长,中国网络文学受众群体已突破3.5亿,网上写作人数逾千万,网络文学巨大影响力不仅改变了中国文学发展格局,更对中国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文化消费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网络文学在受到网友和文化产业界的追捧与宠爱的同时,也屡遭学界的质疑。一方面,是前者直呼其“爽”,网络文学IP价值被文化产业界视为一座富矿,另一方面,学界很多人却批评网络文学的文学性欠缺,并以“文化快餐”“文化垃圾”冠之。面对汹涌而来的网络文学混沌形态,批评何为?就成为当前网络文学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应该承认,与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相对照,当前我国网络文学批评相对滞后,建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和评价体系及专业评论队伍的工作亟待落实。诚如网络作家陆显钊所言,“我们写作需要正能量的指引,需要敢于讲真话、有深度的批评来引导,不然很容易在网络空间中迷失自我,作品也很难留得下。实际上,取得了很好的口碑和社会效益,更能够为我们带来经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面对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传统文学批评家犹如老虎面对眼前的刺猬无从下嘴,其权威性、专业性被瞬间“解构”——用习惯了的那套理论批评话语解析,网民们不会信奉,也不适合;如果执拗于此,必然导致“两张皮”的批评效果。而那些“在线批评、随时动手,全民参与、自由抒怀”的网民“批评家”话语,因其不专业,很随意,同样收不到理想的批评效果。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文学作品,如何开展有效的分析评价,是当前我国文学批评界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任务。

网络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困境,说到底,还是网络文学批评的标准问题。其实,网络文学也好,传统文学也好,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其批评标准虽有不同地方,但也有一致之处。网络文学果真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水火不容、夏虫语冰吗?非也。无非是载体不同——前者是在网络,后者是在纸媒;题材不同——前者往往热衷于穿越、玄幻等题材,创作方法天马行空,格外自由;后者则按常规从现实、历史取材,按照文学常理下笔;前者的审美观、文学观更加开放无羁,后者则往往依据历史传承进行作品构思。但无论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别和变异,写什么和怎么写,其最终指向仍是“文学性”;无论其依据的是网络媒体标准还是纸质媒体标准,都必须抵达文学写作的应然愿景,符合文学创作的“美学的、历史的、艺术的、人民的”标准,这一点不应存在疑问。当下网络文学批评之所以呈现有效性缺失的局面,究其根本,是批评界没有一个清晰、精准、科学的价值判断体系,更具体地说,是缺失一个针对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要建构网络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必须对网络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标准有清晰的认知和掌握,如此才能应对网络文学发展对批评工作者的挑战,并重建文学批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网络文学固然有其自身特点、规律,但深入分析可知,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有着剪不断的联系,网络文学传承的是大众通俗文学传统,同时也吸取动漫、影视的创作特点,比如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卖萌、撒娇、暴走、表情崩坏等行为方式,以及天然呆、高冷、傲娇等人物性格,更有好莱坞电影人物形象塑造、环境氛围营造和常用器物表述等的影响。网络文学对作品故事性格外重视,对“接受美学”特别青睐。比如,网络文学的“实力派”对情节设置力求做到合理而跌宕,细节处理严丝合缝。尽管“套路派”文笔一般,故事陈旧,但也会事先研究两性心理学,关注“男频”“女频”阅读期待,并根据两者不同阅读心理,采取不同写作策略,以增强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传统文学的“深”相比,网络文学追求的是“爽”,但若仅止于此,网络文学只能是低层次文学,难以进入文学史家的法眼。唯有在作品中传达出人文理想、精神愿景,才能与现实和理想融合的传统文学殊途同归,进入雅俗共赏的文学境界。

面临网络文学的媒介、商业性等特点,网络文学批评应该也可以与传统文学批评有所不同,从市场的维度引入读者群的消费评价。但是,传统文学批评标准中的核心要素,比如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仍需坚守,这是衡量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基本标准,不应该有任何动摇和怀疑。网络文学当然不是传统文学概念与网络技术传播的简单叠加,但网络文学也不应与当代社会先进文化观念、核心价值观建构相背离。真正有价值、有读者、有传播力和影响力的网络文学,最终指向的仍是具有核心价值观诉求的作品。正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指出,越来越多的优秀网络作家投身现实题材创作,一大批现实题材网络文学作品脱颖而出,成为网络文学的一大热点。当前,网络文学进入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的新阶段,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整体上看,网络文学距离“精品”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历史虚无主义问题、“三俗”问题等不同程度地存在。网络文学要高质量健康发展,必须守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表达主流价值、传播正能量这条正道,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大胆创新,努力创作出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力量的网络文学精品。

对于网络文学批评来说,必须积极进入网络文学现场进行“入场”研究,必须深入研读作品,必须舍得花时间在网上“泡”,不能仅凭一些基本阅读印象,走马看花地得出结论,如此很难形成说服力。网络文学批评既不能局限于传统文学理论批评模式,也不能听任网络文学在历史虚无主义、三俗的轨道上盲目蔓延。网络文学批评应充分把握网络文学的基本特质,将之置于当代新媒介发展的语境下进行考察,同时还要看其在中国及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中的形态和位置,用科学正确的文学理论开展积极有效批评。这就要求批评家不仅要具备开阔的理论视角和敏锐的问题意识,更要自觉从网络文化、数字媒介立场出发,在变化多元的网络文学现场中,聚焦前沿问题,发现新质因素,寻找资本市场逻辑与文学审美逻辑结合的合理空间,提升文化力量在网络文学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探索出网络文学批评有效路径,帮助网络文学作家打造更多“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

观点·声音

的确,技术不是根本问题,态度才是根本问题。我们在《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中看到的是托尔斯泰鲜明的生活态度,时至今日,形式的“加工润色”已经退到了“后台”,刻在我们记忆中的是那些散发着光彩与真实的对于我们“至为重要、极有价值”、也“最有说服力”的作家对于时代生活的态度。是这种态度构筑了叙事,成就了人物,是这种态度通过历史事件、时代风云与人物命运至今仍打动着我们,而若抽去了作家的态度——他的哲学判断、他对世界的看法、他的价值观,或者一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总是呈现模糊“骑墙”的态度,那么这些历史与命运的书写则会变得像失去语法规则的文字般支离破碎、毫无生机。同样,作品的分量也会变得轻薄和可疑。

有的作家认为:我生活于这样的时代生活之中,我的作品自然会呈现这个时代的生活,而不必去刻意观照时代生活的课题。这样的想法我以为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而非现实主义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态度于作品是有害而非有益的。

——何向阳《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文艺报2019年7月24日

我的意思是,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学,不管它写什么或者如何写,都必须具有“理想性”的特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文学是理想性的,浪漫主义也是理想性的,甚至现代主义文学,也必须是理想性的。我把“理想”作为不同类型文学的公约数。如果没有这个公约数,没有这个共同的特征,它就很难说是我们所实践的、研究的“文学”这个范畴,它就可能不在我们所说的“纯文学”的范畴之内。那么,它是什么呢?我不知道啊,你可以将它单独划分为一个类别,单独成立一个研究中心去研究它。所以,我们所说的“文学”“Literature”,它就是“理想性”的,或者说他就是具有“理想性”的一种文类或文体。如果不是,我们就可以说,它的“文学性”是有疑问的。肯定有人问,既然都是理想的,那你刚才列举了那么多不同类型的文学,它的区别在哪里?我是说,“理想”是不同类型文学的公约数,但它们的表现形态不一样。

——张柠《注入理想的神髓,文学才有希望》文艺报2019年7月23日

作者:周思明

【责任编辑:林杉】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