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青山绿水,如何让人记住乡愁,不仅关系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更关系到生命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文化的追求。
茂林修竹,碧水清波,一栋栋小别墅点缀其间,这里不是度假山庄,而是嘉鱼县官桥村八组的村民住宅。9月24日,在嘉鱼县政协主办的“《诗经》里的乡愁”采风调研活动中,得名于《诗经》的嘉鱼,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挥洒诗情画意,等待人们品读。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既要留住乡土味道,也要让更多农民分享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红利,是美丽乡村建设应当遵循的基本宗旨。走进官桥村八组,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整治试点”到“田野国家乡村公园”,从多种经营实现共同富裕到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再到多元拓展实现乡村振兴新跨越,可以看到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一段简史。“一山三水四分田,两分道路与庄园”。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有土地上的生机勃勃。伴随着工业化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进程,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村庄的凋敝、乡土气息弱化、传统文化流失。如何留住青山绿水,如何让人记住乡愁,不仅关系到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更关系到生命价值的提升和精神文化的追求。
乡愁的来源,从来都不仅是一个特定的地域,更是与之相关的舌尖上的味道、脑海中的歌谣……愈是久远,愈是令人念念不忘。“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在嘉鱼,乡愁可以是《舌尖上的中国》里那一段藕,也可以是一个小鱼形状的乐器:乌嘟。这种源自古簰洲放牛娃的民间乐器,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类乐器,已有千年历史。在嘉鱼的非遗博物馆,乌嘟传承人毕琴为来宾演奏了一曲《卷珠帘》。现在想听到乌嘟演奏,只能到一些文化场馆吗?毕琴回答:“并非如此,每周我都要到南嘉中学等五所中小学去讲课,以兴趣班的形式教孩子们学习这件乐器。现在簰洲湾的孩子们不仅能吹奏一些民间小调,还有《游击队之歌》等旋律明快的革命歌曲,可以合奏表演了。”
让“非遗”走进生活,走近下一代,成为人们闲暇时光可以用来怡情的工具,它才能不仅仅以“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家乡,它更会成为乡愁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乌嘟,近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脚步也在嘉鱼扎实推进,“簰洲说唱”、“簰洲圆子”、“嘉鱼木雕”等已由咸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文化需要传承,乡愁需要载体,那些留存在大地上的民歌、民乐、民风、民俗,以其独有的质朴和真诚,贴近了现代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让山水田园和人文历史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带动整个区域可持续性、绿色发展,才能形成一个地方独有的文化特性,打造每个人记忆中最美的故园。
作者:湖北日报评论员付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