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李思辉
院士不仅是一顶光灿灿的头衔,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拥有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前列,既是一种科学家资源富集的优势,也是一种在科技创新上承担更大责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使命。
日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选名单公布,湖北共有8位专家入选。至此,湖北院士总数增至80人,数量居全国前列。(11月23日《湖北日报》)
说到“院士”,人们往往肃然起敬。新当选的孙和平、王焰新、骆清铭、邵新宇、徐青、严新平、杨春和、李培武等8位院士,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点赞、道贺不绝。这是因为,“两院”院士是中国科学家的第一梯队,不仅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相关领域的国家水平,而且他们身上往往集中展现着“科学报国、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对一个地方而言,一名院士就象征着一个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高地,一个行业创新发展的前沿,一个地方创新驱动的引擎。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罢,高度关注、推崇院士,体现社会方方面面对科学家精神的看重、对科技创新的呼唤。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巨大发展,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这里面浸透着以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学家的心血和汗水。但也要看到,我们在很多高科技领域还需实现更大突破。尤其是在一些容易受制于人的高精尖领域,依然亟待解决“缺芯少魂”的问题。实现创新突破关键在人,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广大科学工作者承担着特殊使命,被寄予很高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院士不仅是一顶光灿灿的头衔,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拥有两院院士数量位居前列,既是一种科学家资源富集的优势,也是一种在科技创新上承担更大责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使命。
湖北是科教大省,科技人才众多,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最大的潜力是创新潜力。在为湖北院士数量取得新突破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个重要的破题之策,就是把对院士、对科学家、对知识的尊崇拓展为对创新的珍视,在全社会深化和巩固尊重知识、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共识。努力让发生在湖北的海量科技创新成果,变成更多激荡人心的荆楚故事。
科学家黄大年曾发问:“我们国家如何走向世界一流?”从钱学森到屠呦呦,从钟扬、黄大年,到一大批院士、杰出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法门——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努力突破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伟大的科学家精神就会迸发出直抵人心的更强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