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首届中国智慧城市与建筑大会在武汉举行,智慧建筑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浪潮的涌动,智慧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必将迎来新的加速期,让人充满期待。
新型智慧城市,是各个地方提得比较多、也是切实在推进的重点任务。据统计,全球已启动或者正在建设的智慧城市项目已达1000多项,其中,中国在建的大约有500项。智慧建筑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能够解决能源、交通、拥堵、安全和应急服务等问题,其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同样巨大。
智慧建筑不只是魔幻云端的科技前沿,更是关乎每个人未来生活的现实议题。正因如此,在设计和推进的过程中,有必要保持冷静的思考、周密的规划。一方面,同一小区内,智能门锁、消防监控、楼宇控制、停车管理、安全巡查等各类信息化应用五花八门,一个应用配一个软件,无法形成互联互通,导致智能应用越多,信息孤岛就越多。另一方面,在技术标准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人们多元化的需求难以满足。
越是与人的生活直接相关的领域,越要保持应有的审慎。某个领域越是“大热”的时候,越要摒弃浮躁心态,避免盲目上马造成的各种问题和资源浪费。从无人驾驶,到人脸识别,从智慧灯杆到智慧交通,从智能家居到智慧建筑,越来越多的场景和物品变得智慧起来,“智能+”正向着更多领域延续拓展,让智慧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也要看到,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普遍面临着技术安全风险、用户信息安全风险、居民信息壁垒风险、伦理风险等问题。资本市场的集中涌入,往往伴随着各种躁动和喧嚣,在这种背景下,智慧建筑更要积极避免和克服已经出现的问题。在加强技术研究的同时,也要加强政府、企业和学界的沟通,使技术、研究和应用场景更好地匹配,真正让人民享受智慧建筑建设带来的福利。
有人说,创新是一场寂寞的长跑,唯其葆有执着的劲头、求新的品质、永恒的初心,才能抵达胜利的终点。智慧+的成功实践,往往代表着科学技术在某一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和突破性发展,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得甘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靠投机、靠炒作,梦想永远照不进现实。
作者: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