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肖擎
再恢弘的事业,都要有落地效益;再重大的任务,都要积尺寸之功。
抓工作,都有个方法问题,合适的方法是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现实中,我们常看到一种反差:同样的事情,有的地方和部门抓起来,很有章法,抓一件成一件,成一件带一片;有的地方抓起来,大呼隆、大撒把,场面热闹,结果是银样镴枪头,好看不顶用;有的人干工作,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具体中深入,在深入中见成效;有的人则是装门面、走过场,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好政策“打了水漂”。反差的背后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工作方法不同。效果差的,是虚功多、实功少,效果好的,是以小见大、以小促大,用好了“小切口”工作方法。
我们常讲,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有“大”的思路,对问题就会多一些整体认识,对工作就能多一些宏观把握。但要知道,改革发展方方面面的事情,无不是“致广大而尽精微”。无“广大”,“精微”犹如“碎片”;有精微之尽,才有广大之致。抓工作就是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旦从图纸到了施工环节,需要栋梁,也离不开砖瓦。
“小切口”能办“大事情”。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很多场景都打动人心。当年的陕北闭塞贫穷,习近平同志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时,想的是大问题,着手的是修路、打井、造淤地坝、办铁业社、建沼气池等件件实事,把为民造福的大事业做到了群众心坎里。作风建设这个课题,不可谓不大。在这个课题里,我们看到八项规定这个“一子落”,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让治小为治大打下基础,“小切口”推动了“大变局”。
“小切口”能出“大效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指向的是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意义重大。怎么走深走实?关键是靶向发力、解决问题。不少地方和部门致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群众可感可知,发自内心地给予好评。“放管服”改革任重道远,在不少地方,都有一个重要抓手:“最多跑一次”,把办事“窗口”当作改革“主场”,将群众的“一件事”落实为政府服务的“一次结”,基层探索的毛细血管,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脉连通,推动了改革大局经络畅通、活力充沛。
“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中,这些被反反复复引用强调的话语,都是在讲述一个道理:再恢弘的事业,都要有落地效益;再重大的任务,都要积尺寸之功。大力提倡“小切口”工作方法,绝不是说舍“大”求“小”,为“小”而“小”,而是反对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的不实风气,力戒让领导欢心、让群众烦心的错误思维,锚定准而实的行动路径。大力提倡“小切口”工作方法,绝不是说避难求易,专挑细枝末节、鸡毛蒜皮的事情做,而是找到着力点,对准一个个城墙口打冲锋,不断打开新局面。
弃大局而偏小隅,难担重任;“小事”不为,浮于虚幻之“大”,难有实绩。用大情怀、大担当托底,用大责任、大作为支撑,在“小切口”工作方法中开花结果,就会积累出改革发展、社会进步、民生福祉的“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