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变革的历史。当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大学又一次面临巨变。未来,大学将如何变革、发展,从全球高校为应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所采取的措施中,可积淀一些思考。
“云端”重塑教育形态,大学的边界将发生变化与拓展。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受疫情影响,近200个国家关闭了学校。物理空间的阻隔加速推动在线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以北京大学为例,全校4/5以上、4000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采用直播、录播、慕课、视频会议等多种形式开设,覆盖4万名学生。大学已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和传统的活动边界,充分利用网络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教育。这是大学充分运用现代生产力、推动自身转型发展的重要变革。
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模式将迭代升级。疫情给高校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推动其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不少大学建立了“一站式”网上办事大厅,将需要线下办理的业务尽可能地迁移到线上,学生开学、注册在线进行,课程考试、毕业论文指导、论文答辩、学位评议等培养环节也移至网上。为加强防疫管理,大学充分运用大数据和新技术,建立了师生健康精确监测、食堂错峰分批就餐、人车入校分级管理等多个应急管理系统。北大还为毕业生推出了空中宣讲会、线上双选会,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隔空见面”。这些新模式不但维持了大学的基本运行,其中一些环节甚至比传统管理更集约高效。这些新模式将深深嵌入未来的大学基因,带来学校常态化管理的重大升级。
在线教学推动混合式教学新发展。现在,高校教师被推到在线教育的最前沿。帮助教师把握在线教学规律、提高在线教学能力,对高质量在线教学的开展至关重要。为此,北大为老师们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教学方法培训。老师们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在线教学任务。不少老师经历了从畏难和担心,到尝试启动、逐步适应,再到熟练运用、游刃有余的过程,涌现出许多优秀教学案例。虽然只能隔着屏幕相见,但线上教学保持了较高的到课率,师生互动充分,这反映出线上教学能较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特点,更说明只要积极增强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师生之间就能“隔空不隔心”,就能通过屏幕架起师生交流的新桥梁。未来教学需要充分将在线教学的优势与经验融入日常教学中,推动混合式教学的新发展。这方面我们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全球高等教育合作将孕育新形态。高等教育全球合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眼下,跨国流动困难让高等教育国际化停滞,这种影响可能将持续一段时间。但在线技术的发展又使得知识在互联网上跨越山海高速传输,为各国高校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新平台新机遇。在教育教学方面,全球高校可以通过跨校代为授课、代为培养、代为管理,以及师资、课程共享等方式,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新模式;在科研方面,需要强化应急管理方面的智库建设和全球疫情防控等重大问题的科研攻关,强化大学之间的协同创新,结成新型学术共同体。
大学重大科研攻关将紧密围绕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开展。在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挑战面前,大学迅速集结,围绕疫情防控的紧迫需要,组建了全链条、多学科的攻关团队,在多个关键领域、重大项目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北大还积极与全球知名高校和机构共建“全球顶级专家抗击新冠病毒肺炎联盟”,组织力量翻译我国最权威的新冠病毒防控和治疗专业指导文献,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传递必胜信念。大学未来的发展充满诸多不确定性,但可以预见的是,教育模式与社会的关系将发生较大变化,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将更加突出、更加多元,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大学将成为更加“开源”的平台,广泛、深入地向社会传递知识的声音和科学的光芒;大学之间的密切交流与合作,将推动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郝平 北京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