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徐汉雄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文,要求中小学不得将任何竞赛奖项作为入学升学的加分依据,严肃查处竞赛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防止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据7月20日新华网)
不久前,云南昆明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完成的“癌症研究”项目,将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推至舆论漩涡中:一名小学生,如何写出硕士水准的论文?背后有何玄机?在舆论的质疑中,最终,涉事学生家长发表书面情况说明,称自己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并就此郑重道歉。该项目的省赛一等奖也被组委会宣布撤销。
此事暴露出的问题令人深思,孩子的“作业”成人化,甚至由老师与家长代劳的现象由来已久。一些竞赛项目,原本是用来给孩子们提供舞台,以开启孩子的智力,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的特长,最终却变了味,成了大人们的竞技场。为了让孩子有个好成绩,背后的老师与家长大显身手,参与其中。
究其原因,就是竞赛成绩可以在入学升学中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这种附加值让竞赛沦为入学升学的第二考场。掺杂了过多利益的竞赛,就由此变得不单纯起来,代替孩子写论文的有,跑奖的也有。
一位熟悉科创比赛的指导老师透露,一些强势竞赛中学,会做 “预答辩”:请来“一屋子”科创类比赛的评委,让所有要参加比赛的学生像正式比赛一样,在评委面前走一遍流程。这实际是找个机会拉关系,以便在比赛时进行暗箱操作。
这种不正之风不仅影响公平,损害竞赛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也玷污了孩子纯洁的心灵。成年人的作弊给孩子树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即便以此手段拿到了奖项,赢得了比赛,实际上是输家。因为人生从此有了污点,写下了不光彩的一笔。
教育部规范竞赛管理工作的通知,显然是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给出了根本的解决之道。让竞赛奖项与入学升学脱钩,这一招是击中了要害。竞赛只有摆脱了利益的羁绊,才能步入正轨。正是升学加分之类利益的驱使,才有了违规行为的冲动。
因此,竞赛少些功利就会多些纯粹,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让青少年各类竞赛纯洁起来,让有志有才者脱颍而出,找到人生向上的通道,也是对社会的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