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评论员 徐汉雄
人口不足50万的安徽歙县,建了一所“豪华”学校,多功能活动中心、模拟法庭、千人大礼堂……这些在城市学校都不一定能见到的设施在这里配备齐全,让留守儿童也能享受最好的教育。(据11月16日《人民日报》官微)
学校的创办者汪育红,原本是歙县的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后来考入银行工作。一次在电视里看到一则新闻,一名留守儿童因管护不周,严重烧伤。这让她想起了自己的那些学生,觉得该给孩子一些照顾。2005年,她瞒着家人,辞职办起一所托管学校,给留守儿童一个“家”。
“教室是租的,桌椅是赊的,教课是我,烧饭是我,洗衣服还是我。”经过多年苦苦支撑,终于有企业主为她贷款担保;教育局通过了她的办学申请……2013年,一座崭新的学校在歙县古城不远处拔地而起。
“之前我想弥补孩子们家庭的缺失,后来我想做得更多,我要给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在大多数人的认识里,留守儿童都是苦兮兮的,“我就是要改变这种观念。”汪育红说。
汪育红的事迹,让人想起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创办者张桂梅。没有孩子,没有家庭,她把自己所有的工资、奖金累计100多万元,全部捐给山区教育和社会事业。在她坚韧不拔的付出下,如今,华坪女子高中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百分之百,1645名学生从这里走进大学,改变了众多孩子与贫困家庭的命运。
汪育红与张桂梅都无愧于红烛的称号,燃烧自己为孩子点亮人生的希望之光,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一个人的力量又是微薄的,乡村教育需要更多这样的逆行者,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持。创办华坪女子高中,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了100万元,帮助张桂梅办学。女高每个学生三年学习成本费用大约5.8万元,学校不收费,学生只付生活费,这个缺口就靠社会捐助和政府补助。教学楼墙上,密密麻麻挂满了捐款人姓名。
众人拾柴火焰高。汪育红的那所学校,如果没有各方支持,也建不起来。正如她所说的,乡村儿童不应该是苦兮兮的,有权利享受更好的教育。让乡村孩子站上公平的起跑线,需要汪育红、张桂梅这样的矢志不渝者,也需要更多的追梦人,跟她们一起为孩子的腾飞助一臂之力。